道医人物 | 华阳广教真君:陶弘景

时间:2025-02-19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69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自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人称“山中宰相”。魏晋南北朝时著名道士、医学家、药物学家、养生家、天文家、文学家、炼丹家。陶弘景精通儒释道,博学多才,在道学、医学、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安邦定国等方面颇具造诣,在天文、地理、冶炼、生物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道教尊为“天医好生陶大真人”、“上清医院内宰华阳广教真君贞白大帝”、“好生普救天尊”等,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茅山道士”的始祖。

幼而好学,才学横溢

陶弘景生于南朝望族,其祖父跟随宋孝武帝征战有功,被封为晋安侯。其父陶贞宝深解医药,为江夏孝昌相。受父辈熏陶影响,陶弘景九岁读《周易》、《礼记》等经典;十岁拜读东晋道医葛洪的《神仙传》,“昼夜研寻”,十分痴迷,也对他今后的人生影响深远。十五岁写《寻山志》,已对隐居生活所向往,“得志者忘形,遗形者神存”。十七岁才学闻名,通晓典章制度,为巴陵、安成、宜都诸王的侍读,兼管诸王室疏、奏等文书事务,深受赏识,并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得拜名师,弃官修仙

陶弘景博学多识,先后拜为奉朝请、左卫殿中将军等官职。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虽身在官场,满眼尽是富贵荣华,但在他内心深处,受《神仙传》影响,出世清修的念头不仅没有磨灭,反倒越来越坚定。公元484年,齐武帝诏请孙游岳入京,主持兴世馆。孙游岳为上清派宗师陆修静弟子,在京期间,王公贵族争相前往听其讲经,更有不少希望拜他为师,陶弘景也是其中之一,以真诚打动孙游岳,成功拜师,成为孙游岳的弟子。公元489年,孙游岳在京城去世。公元492年,陶弘景已在朝为官20年,便再无意于仕途,便向朝廷提交辞呈。辞官后,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自称“华阳隐居”,此后他搜集整理道经,传上清大洞经箓,创立了道教茅山派。

图片

人称“山中宰相”

公元492年,陶弘景辞官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同年,萧衍(梁武帝)取得了帝位。早年梁武帝与陶弘景相识,且是好友,称帝后,深知陶景弘的才能,梁武帝几次想请他出仕,辅佐朝政,“屡加礼聘”,都被陶弘景拒绝。梁武帝问陶弘景为何不出山,他写了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后又画了一幅画:两头牛,一头散放于水草中,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被人用牛绳牵着,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明白他的用意,便不再强求,但也时常将国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句曲山请教陶弘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陶弘景也会回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陶弘景虽隐居于深山,却也成了朝廷的决策人物,被称为“山中宰相”。

再修本草,著成《本草经集注》

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陶弘景是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已有10余家之多,但缺乏统一的标准,存在草石不分、虫兽无辨、内容散乱等问题,临床运用颇为不便。陶弘景“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将彼时的本草著作分类整理,汇编为《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进而将两者综合,著成《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是《神农本草经》药物数量的两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法,把三品分类发展到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种分类。提出“诸病通用药”理论,如将祛风的防己、防风、川芎、独活等,归在同一类,为诸治风通用药。该书对药性的鉴别也更加细致,注重药物的加工炮制,以及药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成为《神农本草经》之后的一部系统性的药物学著作,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养生著作 《养性延命录》

作为医家,除了治病外,陶弘景也研究养生学的理论,并身体力行,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他自身就是“长生久视”的代表。作为现存较早的养生著作,他的《养性延命录》中记录了诸多“上自神农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养生妙方,总结为“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劳动、节欲保精、服气导引”等六个方面。书中记载的六字诀,为吐纳养生法,通过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对应脏腑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就曾将六字诀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创立茅山宗

作为上清派重要承传人,陶弘景在游历中搜访道经,编纂道书,特别是撰写了带有教派史性质的《真诰》,该书对上清经的传授历史作了系统叙述,包括了对上清经的来源、出世等做了深入描写。在茅山期间,陶弘景积极弘法,传授上清经法,由于他名声在外,朝野中也有不少信仰者,也就是从陶弘景开始,茅山实际上已代表了上清派,这之后,人们便将上清派称为茅山宗,将陶弘景尊奉为茅山宗的创始人。自陶弘景创立茅山派,后历经隋、唐,直至两宋,茅山派人才辈出,也在道教诸多派别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

图片

后世影响

陶弘景知识渊博,一生追求道教"神仙之术",同时也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阴阳五行、乃至琴棋书画,在药物、冶炼、文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在他炼丹记录中,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为寻仙访药,陶弘景常漫游于名山大川中,每当到山幽水静之处,便坐卧其间,吟诗作赋,作有许多优美诗文,如在《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尽书江南之美。其著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叙述脏腑的五行学说,并以五行格局作为脏腑用药依据。

医学方面,陶弘景整理编撰的《本草经集注》,集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博学广识的先贤医家们的重大贡献,也为后世医者学习、借鉴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唐朝首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本草》,就借鉴了不少《本草经集注》的内容。陶弘景编撰而成的《养性延命录》,主张形神双修,养神与炼形并重,对养神、炼形、行气、导引、房中等养生方法都作了详细的阐述,至今对国人的养生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书注释上,他首创用朱书、墨书来区别《本经》和《别录》不同之处,此后,也有了“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这种注释法,也引发了后代注释家争相学习,并沿用至今。

道教方面,陶弘景继承了老庄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并糅合进儒家、佛教的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是释、道、儒三家融于一体的代表人物;陶弘景也是上清派的重要承传人,隐居句容茅山期间,搜集整理道经,创立道教茅山派;他撰写了大量道教著作,内容涉及养生、天文历算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撰写了带有教派史性质的《真诰》。他还编订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真灵位业图》,内容包括天神、地祇、人鬼和诸多仙真,是最早为神灵叙分等级次序的道书,也为后世道教神仙谱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223篇,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等;道教类有《真诰》、《真灵位业图》、《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等。养生类有《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医药类有《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肘后百二方》、《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後百一方》、《陶隐居本草》、《太清要草木集要》、《太清诸丹集要》等。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他的文章《答谢中书书》已被收入初中课本。

【陶祖宝诰】

志心皈命礼:

晋室名儒,黄冠宰相。生而神异,膝呈七曜之文;长而该通,胸贮五车之富。挂冠带于永明,廉而且智;备顾问于梁武,显而愈韬。不荣仕籍,惟爱松涛。着肘后百二方,活江村三千户。调剂雷霆,芸生咸沾膏泽;纪纲道法,玄风恒赖阐扬。天医领袖,黄箓上公。大悲大愿,至孝至仁。上清医院内宰,华阳广教真君,贞白大帝,好生普救天尊。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