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睡梦与中医心理学的关系
睡眠和梦境是意识状态的两种不同表现,它们是人类重要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也是睡眠研究的关键内容。睡梦的机制复杂,中医心理学依据其“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心主神明”的理论,用阴阳学说来阐释睡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医心理学阴阳睡梦理论。
一、睡眠与阴阳
睡眠有助于解乏和恢复精力,是身心健康的关键保障。现代心理学视睡眠为大脑主动抑制过程的体现,并非完全失去意识,而是处于清醒状态的对立面。中医学将睡眠归为阴性,称为“寐”,而觉醒则为阳性,称为“寤”。寤寐体现了人体精神在阴阳动静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阴阳的交替循环对睡眠至关重要。
(一)寤寐的阴阳消长
人类遵循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进行基本的活动。《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描述了昼夜阴阳变化的四个阶段,指出人体应顺应这种变化。昼夜更替形成了寤寐的阴阳日节律,对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卫气的阴阳出入
阴阳出入指的是从内到外和从外到内的运动。卫气的阴阳出入是人体气运动的主要内容,其运行与昼夜阴阳变化的日节律相一致。寤寐的日节律与卫气运行同步,卫气由阳入阴则入睡,由阴出阳则醒来。卫气运行的阴阳出入日节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寤寐也随之变化。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寤寐特点,青壮年气血旺盛,寤寐规律;老年人气血不足,寤寐不规律;小儿卫气常滞留于阴分,睡眠时间长。不良生活习惯和病理因素可干扰卫气运行,导致睡眠障碍。
(三)心神的阴阳动静
睡眠和觉醒是意识状态的两种表现,受心神的主宰,与心神的阴阳动静密切相关。心神安静是入睡的条件,心神活动则导致觉醒。心神的动静既受卫气阴阳出入的影响,又能控制和影响卫气的阴阳出入。病邪的侵扰也会干扰心神动静,影响睡眠。
二、发梦与阴阳
梦是睡眠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心理现象,具有明确的感官体验,但缺乏自我和现实世界的连续性。梦与阴阳变化紧密相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一)梦与睡眠深浅之阴阳
梦随着睡眠的深浅周期变化而发生。深睡属阴,浅睡属阳,阴阳转化导致一夜间出现多个梦境。
(二)梦与神魂动静之阴阳
《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梦是心神活动的表现,心藏神,肝藏魂。在睡眠中,神静而魂动,魂的活动导致梦境的产生。《类经·藏象类》曰:“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魂的动静受心神动静和肝血盈亏的影响,心神不安或血不舍魂,均可导致多梦。
三、梦境与阴阳
梦,乃睡眠时所见之景。梦境变化无穷,反映了身体内外环境变化在睡眠中引起的心理活动。
据《类经·梦寐·周礼六梦》所述:“一为正梦,无感而自然成梦;二为噩梦,因惊恐而梦;三为思梦,因思念而梦;四为喜梦,因喜好而梦;五为惧梦,因恐惧而梦。”不同的生理变化可引发不同的梦境。若身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通常会做“正梦”,醒后往往忘记;反之,若果一旦阴阳失了平衡则会引起脏腑的气血紊乱,营卫也随之运行不畅,致使“淫邪发梦”。分析这些梦境有助于诊断疾病。
《黄帝内经》中详述了相关的内容,表明梦境内容与机体阴阳盛衰、脏腑阴阳虚实、邪正阴阳盛衰以及部位阴阳上下有关。根据梦境内容,可以推断机体状况和疾病,这已被广泛医疗实践所证实,我们应进一步发掘、整理和提高。
文字整理/华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