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人物 | 杏林始祖:董奉

时间:2025-03-0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735

董奉(220~280),字君异,号拔墩。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福州市)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医药家。因其高明的医术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与同时代谯郡的华佗和南阳的张仲景并誉为“建安三神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有记载,董奉精于道教的内外丹修炼,善于占卜和问卦,并长于神仙之方术,故人称其为“董仙”。

辞官济世

董奉生于东汉末年,曾任侯官县小吏。当时天下大乱,疫病流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再者官场昏暗,董奉目睹此景,不愿同流合污,毅然放弃仕途,回乡归隐,听闻福山观老道长博学多才,精于岐黄之术,便前往拜师学医,学习养生治病之术。在道观期间,老道士传授其所学医术和道家经典,也让董奉深受道教医学所影响,从而奠定了他日后博爱宽怀、悬壶济世、不求名利的思想基础。

学成后,董奉行医济世,救死扶伤,凡来求医问药者,皆能“见者获福”,他也逐渐成为一位精于医术,富有学识,为人宽厚,乐善好施的医者,其仁心仁术也广受赞誉。董奉曾游行四方,遍访名山大川,每到一处便采药制丹,以医术救治病患,深受百姓爱戴。后相继在南昌、庐山悬壶行医。据《江西省宗教志》记载:董奉“赴豫章行医,久之,到庐山卜居……宣演道教,并时时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极为见效。”

图片

轶事典故

  驻颜有术:据记载,董奉精于养生之术,能够保持童颜不老。据《神仙传》记载,时侯官县有位年轻的县令,在任职的时候和董奉认识,后来这位年轻县令被调走了,过了五十多年之后,这位县令已经“皓首”,白发花白时,再次路过侯官县碰到董奉,相比县令已经成了弯腰驼背的老人,董奉还是五十年前的容貌。《真仙通鉴》中有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

妙手活燮:《三国志·士燮传》有“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纳)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记载董奉行医至交州,恰遇交州刺史士燮病危,垂死已三日。董奉把三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以水含服,并捧其头摇动以使药化之,片刻后,士燮便神奇地睁开了眼睛,能活动手脚,脸色也逐渐恢复正常,半日后便能起身,四日后竟能正常开口说话,不久后便痊愈如初。

敷浴治疠:《神仙传》记载有董奉“敷浴治疠”的故事,讲的是有人得了疫病,周身肌肤溃烂不堪,体臭难闻,浑身疼痛难忍,且危在旦夕。家人用车拉着他来见董奉,叩头哀求董奉能救治他的命。董奉察诊观脉后,开药方置于锅中煎煮,用蘸有药水的麻布将其全身裹得严严实实,不多时,男子自觉有一舌头在舔舐他的全身,气息像牛一样,不知是什么动物,舔了很久才离去,痛得让他难以忍受。董奉揭下病人身上的布巾,后让男子泡浴半个时辰,疼痛便已止住。之后经二十日的药浴治疗,男子身上重新长出了婴儿般的肌肤。“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可谓圣手回春,都是医界最难以企及的诊治效果。

图片

杏林春暖

“杏林”作为医界别称由来已久,许多医家都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也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品德高尚的医家,“杏林”之所以成为医家的代名词,也跟董奉有关。

葛洪《神仙传》卷十有:“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记载的是,董奉辞官后,客居山中,每日为人治病,但不收取银两,让治愈的病人种杏树即可:经他治愈的重病患者,要在山坡上栽五棵杏树;经他治愈的轻病患者,栽一棵杏树就可以了。当时,天下大乱,百姓们贫病交加,所以董奉的这种做法很受欢迎,找他治病的人络绎不绝。数年后,经他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山下的杏树也已多达十万余株,郁郁葱葱,蔚然成林,遗留后世“杏林”佳话。

董奉在杏林里盖了一间仓房,每年杏子熟时,告知需要杏的人,可以用谷子交换,而董奉又用这些救济贫苦的百姓。董奉的善举被后世所传颂,后世也以“杏林春暖”称颂有德良医,“杏林”医风千古流芳。

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上对于董奉的详细记载不多,而他之所以能被后世铭记,不仅是因他高超的医术,更在于他大医精诚和无私奉献的医者仁心。董奉“羽化”后,当地百姓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随着历史发展,“杏林”故事也流传至今,成为医学界的美谈,让后世医家所效仿。唐代医家谢景先在董奉杏林故地建立草堂,为百姓治病。明代医家郭东也曾效仿董奉,在他所居的山下,种杏千余株成杏林。苏州医家郑钦谕,在其庭院设杏圃。

除了对医学界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奉的“杏林”美德,也出现在文人的诗词中。李白有“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杜甫有“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王维也有“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等等,其中“种杏”、“杏田”等所指的都是董奉杏林的佳话。明清时甚至有以杏林和董奉为主题的诗词,如罗汝敬的《杏林》“董仙学仙种杏树,杏树成林董仙去。”曾綮有《董奉杏林》“董仙昔日家何处,云在芙蓉峰下住。当时种树尽成林。”这些诗词,无不表达了文人们对董奉的怀念、追慕和崇敬之情。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