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道”的认识

时间:2025-03-04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42
“夫大道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言形,不可以笔书”,我们都知道大道是无形无相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世间任何的语言也无法描述大道的究竟义,所谓“凡有言说,皆无实意”,说来说去也不过是旁敲侧击、烘云托月。

但如果离开了文字的描述,我们后辈又怎么能理解大道呢?因此古人不废文字,不离言说,并勉强给它定了个名——道。围绕“道”还说或写了许多经典、语录、著作、观点等等,这些文字虽然都是指示我们认识大道的路径、路标,但不可执着于里面的文字,不应当做一种学问去研究。如此便成了“道学”,而非“学道”,应见月忘指、得意忘言,深刻理解其义理并不辍用功,方不负古人一片苦心。
我们下面结合相关著作一起看一下古人对“道”的认识。
古人对道的认识

图片

一、心即是道,道即是心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记载:“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也。”  
《海琼白真人语录》记载:“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
《修真十书杂着捷径》记载:“即心是道,道不离心,与即心是佛同。”
古人认为心即是道,道即是心。王阳明也说“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但此处的“心”不是身体的肉团心,也不是思维、意识,是无形无相,大机大用之真心。如虚靖天师《心说》云:“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又云:“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强名曰道,强名曰神,强名曰心,如此而已。”
二、无形无相,强名曰道
《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长生指要篇》记载:“窃闻先天大道,在混沌之中,不可以识识,不可以知知。以耳听之而眼闻,以眼视之而耳见。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物非物,似象非象,强名曰道。”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记载:“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书十二种》记载:“夫大道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言形,不可以笔书。”
古人认为,大道无形无相,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同于世间的任何事物,没有一个东西能完全形容,没有语言可以描述。

图片

三、妙用无边,无处不在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又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大道虽然无形无相不可肉眼见到,但其功用却无处不在,就如海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确实存在,“体无形相,非用不显”,其表现出的功用恰恰可以显出其体。我们宇宙一切万物,山河大地、男女老少、日月星辰、草木鱼虫无不是道的显现,乃至屙屎放尿亦是道之妙用。
以上都是古人对“道”的认识,大家更喜欢哪种观点呢?
虚靖真人有一句诗,我个人非常喜欢,认为这也是对真心大道的描述,文章的最后分享给大家,这既是对大道本体(清净圆满 亘古长存)的诗化描述,亦是对大道功用(普化万物、寂照无边)的隐喻,这句就是:“一轮皎洁中秋月”。
撰稿人/华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