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道”的千年变奏曲 ——道教与道学的联系与区别

时间:2025-03-1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65
提到道教,很多人都会想到学道四不食:不食牛肉、不食黑鱼、不食大雁、不食狗肉。于是,也有些人立马说:“哦,知道,老子骑青牛代步,所以不食牛肉,不能把道之鼻祖的坐骑给吃了嘛。”

道教不食牛肉真的是因为“老子骑牛过函谷关”的名场面吗?老子的“道”就是道教之“道”?此“道”和彼“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老庄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上谓之“道学”,老子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家哲学的基础。“道可道,非常道”开篇将宇宙本原归结为“道”——这个既包含物质性又具有规律性的概念。后来,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的“北冥有鱼”,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相对论思维,又在《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观。
老庄之“道”更像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与模型。
而四不食的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以张道陵道长创立“正一盟威之道”为标志,是中国本土宗教。这一宗教正是践行了老庄之道教学说、在道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不食牛肉:因之是吃苦耐劳的象征;不食大雁:因为大雁象征着忠贞。大雁一旦认定配偶,便会一生追随,若配偶不幸去世,另一只大雁会厮守悲鸣而去;不食狗肉:狗代表忠诚;不食黑鱼:因黑鱼象征着孝道。黑鱼在产卵期会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直至饿死。黑鱼崽会游入母鱼的口中,为其充饥。道教作为一种信仰,因敬重这四种动物身上的品质而立下了“四不食”的规矩。
祖天师创立“正一盟威之道”时,《太平经》已出现“承负说”,将个人命运与家族因果相连,这种思想在葛洪《抱朴子》中发展为系统的神仙谱系与修炼体系。

图片

道教的宗教实践充满奇幻色彩: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中构建了七级神仙官僚体系,葛洪在《神仙传》里记载了“乘蹻术”(飞行术)与“尸解仙”。这些看似“荒诞”的记载,实则是古人探索生命奥秘的另类尝试。现代科学也证实,道教外丹术中的硝石配方,正是火药发明的关键。
老庄以“道”探索宇宙玄妙、世间万物关联,奠定了中华朴素的哲学世界观,道教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出:“道者虚无之系,神明之本”,“道法自然”、“坐忘”、“心斋”既是道学修身方法论,亦是道教丹术基础理论。从老庄到张道陵、从道学到道教,历史完成了一次从理论到实践、从先古学说到民众“生活指导”的“道术相生”。
先辈们的史事在这场“道”与“术”的融合中,亦是让后辈们津津乐道。历史上,葛洪既是道教理论家(《抱朴子》),又是道学思想家;陶弘景注解《老子》时是道学家,编撰《真灵位业图》时则是道教神学家。这种身份重叠印证了二者的交融。
跨越千年之后,这场“道”之变奏曲依然回响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道观里,道长晨课时既要诵读道教经典《清静经》,也要研习道学典籍《南华真经》。
我们不需要去追究“不食牛肉”是因为牛是老子的坐骑,还是因为耕牛千百年来任劳任怨的服务于华夏这农耕民族。
敬天、爱人、顺乎自然、天道合一、虚心实腹、不与人争……道家朴素的世界观依旧生生不息的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不被纷繁芜杂的说辞遮望眼,常人修行,应在遵循道家思想的基础上,以法脉传承为根本,顺天应时、清静虚无、性命兼修,如此方能有望得窥大道,进而登堂入室。
撰稿人/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