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修仙:如果不快乐,那就修错了

时间:2025-03-2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77
什么是修行?

修行就是,春天来了,桃花开了,
带上爱人和孩子出去郊游、踏青、赏花、放风筝...
世人谈及宗教修行,常联想到青灯古卷、面壁苦行的画面。
然而翻开道教典籍,却可见: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的洒脱(白玉蟾诗);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悠然(吕洞宾诗)。
从唐代司马承祯“坐忘观化”的玄思,到宋元王重阳“求返其真”的教义,历代高道用诗文勾勒出一个与自然同乐、与天地共逍遥的修行世界。
总之,中国式的道教修行是非常的轻盈与欢快的。
你要是过得不快乐,不开心,那就是没修行好。

一、自然为友:山水间的修行
道教修行要学会与山水草木共呼吸。 
修行不必困守丹房,青山碧水即是悟道之地。
这种“以天地为庐”的胸怀,让道士的足迹遍布名山大川。
虚靖天师张继先独坐竹林,看流水潺潺,听牧笛无腔,写下“吾结草庵山之中,旁人笑我名靖通。都来方寸间田地,大包世界同虚空”的散淡。
丘处机祖师七十三岁高龄西行万里谒见成吉思汗,一路踏过雪山荒漠,却留下“山中好,最好是春时。红白野花千种样,间关幽鸟百般啼”的悠然; 
中国式修仙者深谙:真正的“洞天福地”,就在在春山可望、秋水可听的人间。
二、动静皆宜:性与命的修行
中国式修仙,是性命双修、动静结合的,既可深山闭关参玄,亦可市井卖药行医。
这种“性命双修”的智慧,打破了“动”与“静”的二元对立。 
庄子提出:“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就像虚靖天师说的:“有物真常应,忘形内本虚。”
静时如古井无波,动时如行云流水,方是修道者的至高境界。

三、戏谑人间:烟火气的修行
道教修行者从不板起面孔说教,就是像个普通的过日子的人。 
虚靖天师从不在乎衣服是否华丽:“衣服贵适宜,冬裘与夏葛。睠兹修行人,初不事精洁”。
张三丰祖师常年破衣烂衫,自称“邋遢道人”。他在诗中说:粗衣淡饭随时过,补破遮寒暖即休;刘处玄道长则是:市喧杯酒解愁颜,物外闲吟坦荡歌;丘处机更是:不怨青山,自怜鹤发,饱看人间世,把红尘喧闹当作修行的伴奏。 
这份烟火气的背后,是对生命本质的透彻领悟。
真正的修道者早已看破:生死不过是“笑里过”的游戏,若能活得通透自在,刹那即是永恒。
总之,修仙修的是逍遥,中国式修仙的终极答案,或许就藏在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里:“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白云可望不可执,恰如修行的真谛:不在深山炼丹,不在密室打坐,而在春郊踏青时的一缕清风,围炉煮茶时的一抹微笑,市井高歌时的一份畅快。所以《黄帝阴符经》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真正的修行,先要能在人间烟火中活得轻盈欢快。
撰稿人/华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