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乾坤,玄妙无穷 ---- 细说道教乾坤圈
在道教宫观里,若你留心观察,常会瞧见一些修士腕间套着,或者手里把玩着两个相连的小环,或木质、或藤制、或玉石、或金属。北京白云观的文物展室里就有一座明代的道士瓷像,左手正执着这样一对环,足见此物颇有历史渊源。有人叫它“乾坤圈”,有人管它叫“阴阳环”,还有人称其为“玄”,说法五花八门,颇具神秘色彩。这对小环蕴含的奥义大多与道家修行息息相关,来龙去脉颇为有趣,待我细细说来与君共赏。
一、取象于文字“玄”
道教素来重“玄”,崇“玄”,道门亦被称为“玄门”。《道德经》首章即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文解字》曰:“玄,悠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在道家看来,“玄”不仅仅是颜色或抽象概念,更是通往宇宙奥秘的关键。所谓玄奥之理,在于其深远而不可测,玄远而难以言传。因“玄”字常与天地元始之机微相通,故自古便被视为道之象征。
古写的“玄”字看起来就像紧紧相连的两个环:一环在内,象征“玄关一窍”,此窍一通,则内炁可生;一环在外,象征“玄真妙理”,蕴含天地之大化。修行人若能内外契合,得其窍,知其理,便能悟得“众妙之门”。故修士取此字形做为环饰,不仅是随身法器,亦是一种时刻自我提醒,当勤勤持修,常返观内省,方可逐步探入“玄奥深处”。如《清静经》所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唯有自心清静,方能与玄理相应。
二、取意于因果祸福
万物演化发展错综复杂,无不因中有果,果中含因,因果循环,轮转往复,无穷无尽。《太上感应篇》有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此正是对因果昭彰之义最为简要的注脚。世间未有偶然之福,亦无突如其来的祸,一切皆源于当下所思、所行、所言。
乾坤圈由两个相扣之环构成,其中一个可视为前因,另一个可视为后果,彼此互为因缘,一环扣一环,首尾不绝。正是祸福相倚、阴阳相生、生灭流转的写照。于修道者而言,此寓意至关重要:一念之善,或可衍生成后世万般福报;一念之恶,亦会招致祸患。修士若能常铭记此环之象,便可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谨慎而行,不敢妄动。道门常言“举念必合天心”,说的正是此理。
三、取法于乾坤阴阳,性命双修
乾坤圈之形为双环圆而中空,映照着“自无中方能生有”的真理。《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生”之机,即是“自无中生有”的精义,也与内丹修炼的奥妙相契合。即自后天茫茫之内(无),采得渺渺一点真阳(有),兆育先天之炁(道)。闻乾坤之内,造化生乎阴阳,阴阳成乎造化。玄门性命双修,唯法天地之理气以为体,法天地之功效以为用,斯修性而性尽,炼命而命立,即“道法自然”矣。修士参悟玄机,得以成形,持之以为法。
乾坤圈亦与太极图理相通:所谓“一分为二,二合为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的圆形轮廓,象征“周而复始,返本还原”,亦与道教“返还于道”的终极追求不谋而合。大道幽玄,运化无方,万般造化皆可在这一对圆环里略见端倪。“玄门性命双修”的修行者,观此双环,即可悟宇宙变化无穷之理,一呼一吸之间皆是阴阳调和的过程,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小小两环,竟能容纳对“玄”的注解,对因果循环的警示,以及对乾坤阴阳造化的启示。若我们能心领神会其中的玄机,也许离“大道”的门径便更近一步。毕竟,道教修行最贵“悟理”与“悟窍”,大道虽无形,却无所不在,只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参悟精微,持之以恒,“得一万事毕”。一如《悟真篇》所言:“炼己功夫须小谨,修行下手莫迟疑。”唯有真修实证,方能将这玄妙的双环之理与自身性命相合,进而契入更高妙境。
诚愿所有玄门有志之士,都能自这乾坤圈中见天地之造化,识阴阳之妙理,谨守因果,勤持性命双修之功,行稳致远,终至大罗之境。所谓“大道至简,而妙理无穷”,当我们与“玄”相融,亦即见诸法归一,万物自明。在这连环相扣的玄妙中,藏着的正是古往今来无数先贤所追寻的“道”之真谛。
撰稿人/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