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温经汤

时间:2025-03-3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18

温经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理血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半夏、甘草组成。

1743939760266.png

温经汤的出处

本方出自东汉《金匮要略》中的“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记载为“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除《金匮要略》中的温经汤之外,南宋的《妇人大全良方》中也有一剂有名的温经汤,前后两方被称为“大小温经汤”。二者均能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温中补虚,只是《金匮要略》的大温经汤扶正祛邪、养血生血之力较强,兼有益气健胃、滋阴润燥的作用;而《妇人大全良方》的小温经汤行滞祛瘀之力较强,且也是由《金匮》中的原方加减而来。

《目录》中的温经汤源自《金匮要略》,并且该方从古至今的临床使用更为广泛,因此本文所述为《金匮》温经汤。

温经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的功效。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证见漏下不止、淋漓不畅,血色暗而有块,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也可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暖宫通脉,其中吴茱萸擅于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故共为君药;当归、川芎、芍药补血活血、行气化瘀、养血止痛。阿胶、麦冬滋阴润燥,可缓解虚热燥象。以上共为臣药;人参、甘草补气健脾,可助气血生化之源。牡丹皮既能凉血化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可防温燥化热。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既防滋补药物壅滞,又可助祛瘀调经。以上均为佐药;而甘草尚能调和诸药,故兼为使药。

温经汤所治病症的核心病机为“冲任虚寒、瘀血阻滞”,因此温通与滋阴并重、活血与止血兼顾、补虚与祛瘀同施为此方之要点。其中吴茱萸和桂枝温散寒邪,麦冬与阿胶滋阴养血,避免了温燥伤阴;当归和川芎活血调经,阿胶止血固冲,适用于虚实夹杂之崩漏;而人参与甘草补气扶正,牡丹皮和川芎化瘀通络,正好契合“久病多虚多瘀”之病机。

综上可见,本方以“温、补、通、调”为纲要,体现了“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配伍特点,通过温经散寒、养血祛瘀、调和阴阳,成为了治疗妇科虚寒血瘀证的代表方剂。




1743939783870.png

温经汤的应用

《金匮要略》记载温经汤主治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后世医家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对温经汤的病机研究更加深入,对组成药物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会根据具体临床证候进行适当调整。

加减化裁使用:若小腹冷痛,原方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将桂枝换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若寒凝而气滞,原方加香附、乌药以理气止痛;若漏下不止且血色暗淡,原方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若气虚严重,原方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温经汤仍主要用于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的妇科疾病。如痛经、闭经、崩漏、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产后恶露不绝、慢性盆腔炎等病症。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