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 | 清明:气清景明,清洁明净
清明,古时也叫三月节,属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4月5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月令七十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整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者,万物清洁而明净也,不单是一个节气,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而且现在也成为我国的法定假日。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自进入春天以来,“立春”的春意萌发,迎来“雨水”的滋润,到“惊蛰”地气回升,蛰虫启户始出,进入到“春分”的滚滚春雷,到达“清洁而明净”的清明时节,历经了两个月的时间。这时春天的景色是阳光明媚、柳绿桃红、群山如黛、百鸟啼鸣,生机无限。“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佳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此时,已基本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
一、节气三候
清明时节,阳光明媚,鸟鸣虫唱,春和景明,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最突出的莫过于“三候”。
一候,桐始华。
桐,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朴素的香味弥漫。古诗有“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桐花预示着春天的盛景。
二候,田鼠化为鹌。
鹌,是指鹌鹑类的小鸟,清明后,阳气渐盛,田鼠为至阴之物,纷纷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光的鹌鸟出来活动。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寒雪褪去,春雨到来,彩虹也随之出现,雨过春深,则见虹霓,七彩霓虹定格春日胜景。
二、节气习俗
祭祖扫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重要的三大祭祀节日(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之一,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古往今来,人们普遍习惯在清明节扫墓,包括许多海外游子总是赶在清明节前回国给祖先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已故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敬和怀念。作为一个特殊的节日,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孕妇、儿童、身体虚弱的人,还是尽量避免直接去墓地祭拜。若身边有体质敏感的女性和小孩,学过祝由的师兄们,可在前往墓地前给画个护身符,避免受到阴性能量干扰,而若从墓地回来当晚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可采用祝由收惊进行处理。
烧包袱——清明祭扫仪式原本应该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是有的家庭的墓地在远郊区,早上去墓地晚上也赶不回来;还有一部分人远在他乡无法返回原籍。因此祭扫的方式也就因地制宜了。实在去不了墓地的,就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或者院子外面,或者家门口,或者河边“烧包袱”。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家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在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拜城隍——清明节拜“城隍爷”,就是在清明之日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和问卜的地方。在明、清、民国时期香火最为鼎盛,相传仅是老北京城就有七八座城隍庙。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当时除了灶王爷、财神爷外,百姓最信奉的神。城隍庙在每年的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曾经有一首民谣:“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所说的就是清明节拜“城隍爷”的习俗。
清明馃——即是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特色的美食,也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因色如碧玉,口感糯韧绵软、肥而不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因颜色青翠而称“青馃”。浙江部分地区在清明这天提篮携筐,纷纷外出采集野荠、青蓬,煮熟后切碎和入糯米粉,揉成面团,作青馃。清明馃分青馃和白馃,青馃的馅多用芝麻红糖,咬一口又糯又香,白馃的馅多用咸菜豆腐。清明馃的形状也各异,有做成羊、狗形状的,称为“清明羊”“清明狗”。有人将它制作成畚斗的形状,称为“畚斗馃”,寓意粮食丰收,有粮可装;还有人将它做成犁头的形状,寓意耕作顺利。
踏青——又称春游,是我国传统的饶有风趣的节令活动,也是传统的运动养生内容之一。经过寒冬收敛之季,春日应顺应自然之生机,走出户外去踏青。正如白居易的《春游》诗中说:“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踏青之举,可以追溯到周代的“祓禊”。“祓禊”是一种古老的除灾去病活动。古人为了确保人畜平安,每于大地回春的三月上巳之日,到水边祭祀,并聚在一起,在河边沐浴、熏身,使用各种具有挥发香气的中草药擦拭身体。随着时代的演进,“祓楔”风俗已逐渐消逝,但在柔风和畅、春芽初萌、春光明媚、自然生发之气始生的春季到郊野寻芳探胜却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健身运动。
三、节气习俗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寒气生浊,热气生清。”由立春至清明,中间长达两个月,其间的节气有雨水、惊蛰、春分,到清明时节大地暖意渐浓,清气达到了能够上升的阶段。清明,即为上清下明,也就是天空清而大地明,养生保健也应和自然同气相求。
衣着起居
清明时的天气,基本上不会再有寒流出现了,人们开始除去冬装,轻装外出。只不过多雨也是这一节气的特点,气温也会随着降雨而降低,遇上阴雨绵绵的天气,就应及时添衣,防止受寒、淋雨。雨过天晴后,应当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出去到树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并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从现代生活习惯来考虑,熬夜太晚往往会影响第二天的精力,且长期熬夜使肝脏无法得到该有的休息。
调养情绪
春季五行属木,木主宣发,春暖花开之际,也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一般人也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多梦、思维活跃难以集中、困倦乏力、精神不振等症。尤其年老体弱多病者,对不良刺激承受能力差,春季易烦躁不安。因此,在清明前后不要过于悲伤,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佳方式就是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和爱好培养兴趣,舒畅情志,养肝调神。可选择踏青赏柳、放鸢玩鸟或散步练功等,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采纳真气、以化精血、充养脏腑。
谨防高血压
肝为木,木生火,火对应心,春季由于木火当季,也使心脏之气过于旺盛,极易引发高血压,即使那些没有高血压的人,春天血压也会有所上升。对于高血压,中医的辨证要点不仅包括观察血压的变化,还包括分析病人是否有全身症状,如眩晕、头痛等。常见类型为:阴虚阳亢:症状为头痛头晕,四肢麻木,失眠多梦,面颊潮红,耳鸣眼花;肝肾阴虚:症状为头晕眼花,目涩目干,耳鸣耳聋,腰酸腿软,足踵疼痛;阴阳两虚:症状为头目昏花,行走如坐舟,面白少华,间有烘热,心悸气短,夜尿频多,或伴有水肿。可配合道医研究院的中医脉诊,可对不同的症状进行辩证,并采用道医技法来进行调理。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