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化肝煎

时间:2025-04-2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1

化肝煎,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理气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青皮、陈皮、丹皮、栀子、土贝母、泽泻、芍药组成。

化肝煎的出处

本方出自明代《景岳全书》,原文记载为“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症”。

处方中的药物用量为“青皮、陈皮各二钱,芍药二钱,丹皮栀子(炒)、泽泻(若血见下部者用甘草代之)各一钱半,土贝母二三钱”,制法与服法为“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景岳全书》中记载化肝煎主治怒气伤肝所致的胁痛等,后世文献如《类证治裁》、《叶天士医学全书》、《成方切用》、《医学全书》、《张聿青医案》等,皆与原记载一致。

化肝煎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散结消瘀的功效。主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证见胁痛胀满、烦热动血。

方中青皮疏肝破气,陈皮理气和胃,共为君药。丹皮清肝凉血,栀子泻火除烦,因肝经郁火伤血,故而用芍药、丹皮入血分、清血热、泻肝火,养血则郁热自解。又因气火能使痰湿阻滞,故而用土贝母清热散结,以防痰火郁结。泽泻利湿泄热。以上共为臣药。

全方以青皮破气散结,白芍柔肝敛阴,一散一收刚中有柔、刚柔并济;以青皮、陈皮理气,丹皮、栀子凉血,化解“气郁化火”之病机,气血同调,祛邪而不伤正;以青皮、芍药疏肝,与陈皮、贝母和胃并举,阻断肝胃相克。诸药合用,重在治肝,疏散中有清泻,共奏疏肝理气、清火解郁之功。

图片

化肝煎以“疏肝清热、和胃降逆”为本,开创了肝胃同治的经典配伍范式,成为了治疗肝郁化火、气逆犯胃证的代表方剂。

在此对方中的土贝母这一药材作以说明。自秦汉时起,贝母类药材的基原一直较为混乱,从唐代至明末,贝母类药材的种类繁多,有浙贝母、川贝母、荞麦叶贝母、土贝母、湖北贝母和安徽贝母等。由于化肝煎成方于明末,彼时各方面条件较前人更为成熟和确定,因此根据方中药物的功效解析来看,其与《中国药典》中所载浙贝母功效最为相近。所以现代学者经考证认为,方中的土贝母即指现在的浙贝母。

化肝煎的应用

《景岳全书》记载化肝煎主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由于该方成方年代并不久远,且其记载在清代较为集中,多为加减方,主治范围略有扩展,如妊娠期女子怒动肝火漏血者、怒动肝火所致的胎实而不安、肝郁火升动血、胁痛吐血、治暴怒伤肝、气逆胀满、阴滞等证。

加减化裁使用:若大便下血,原方加地榆;若小便下血,原方加木通;若兼寒热,原方加柴胡;若火盛,原方加黄芩;若胁腹胀痛,原方加白芥子;若胀滞,原方去芍药;若湿重,原方加赤苓;若肺阴不足,原方加麦冬、蛤壳。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化肝煎多以加减方的形式治疗肝气郁滞、肝郁化火、肝胆不和所致的胃炎、消化性溃疡、非酒精性脂肪肝、大便秘结、头昏口苦、腹胀嗳气、胆囊炎、食管反流、胁腹胀痛等病症。

除此外,还可治疗女性经行不畅、痛经、闭经、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