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御风”对修行的启示

时间:2025-04-2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4

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源自《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表面看,列子能乘风遨游天地,超凡脱俗;但庄子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即便境界高妙如列子,仍需依赖“风”这一外物,未能抵达真正的逍遥至境。这一寓言深刻揭示了道家修行的真谛:逍遥需“无待”,不假外物。下面我们把典故列出,并分析“列子御风”对修行的启示。

典故溯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从“有待”到“无待”

列子御风的本领,源于其师老商氏与伯高子的道术传承。据《列子·黄帝》记载,列子经历九年修行,方能达到“心凝形释,骨肉都融”的境界,最终与风合一,“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不辨是风乘我还是我乘风。然而,这种境界仍属“有待”——需借风势方能飞行。庄子借此对比,提出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即顺应自然规律,与万物合一而不依赖任何外物。

修行启示:道家修行并非追求神通,而是层层破除对外物的执着。列子的御风虽妙,却如《逍遥游》中的鲲鹏,仍困于“有待”之局限;唯有超越“我”与“外物”的对立,才能回归“无待”的本真。

图片

从“有我”到“无我”

列子修行的关键,在于“无己”。《列子·黄帝》中,尹生求学列子御风之术,却因数月未得传授而心生怨怼。列子以自己的修行经历告诫他:“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唯有忘却“我”的存在,消除是非利害的分别,才能与大道相融,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高深境界。这与庄子“至人无己 ”的思想一脉相承。

修行启示:执着是修行的最大障碍,无论是我执还是执着外物。列子御风需借外力,恰似世人追逐名利、地位,皆因“有己”而“有待”。真正的逍遥需如《庄子》所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以“无我”之心超越对自我与外物的执着。

列子御风的现代启示

列子御风的故事,对当代人亦有深刻启发:

破除依赖:现代人常依赖物质、地位及他人的认可,困于此,不得自在,如同列子依赖风。唯有“无待”,方能获得心灵自由。

破除执着:日常生活中,减少对自己和外物的执着,这样就不会焦虑、内耗,无牵无挂,方得自在。

庄子借列子之喻,提醒世人:最高境界的逍遥,不在神通法术,而在心性的超越和大道的体悟。唯有“无待”、“无己”,才能逍遥自在,与大道相融。

撰稿人/华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