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吃糖可以治病——中医视角下的“药食同源”之糖
“甘者,缓也,能和百药。”——《神农本草经》
在当下大众的认知中,“糖”常被视为健康的敌人,尤其是现代人谈“糖”色变,将其与肥胖、糖尿病等疾病挂钩。然而,在中医理论与食疗文化中,糖并非洪水猛兽。红糖、麦芽糖、冰糖等传统糖类,因其独特的药性,被广泛应用于调理体质、缓解病痛。这些糖既是日常饮食的调味品,也是中医眼中的“药引”,承载着“药食同源”的智慧。本文将从中医典籍与药膳实践出发,解析几款具有治病功效的糖及其应用。
一、红糖:温补气血的千年古方
红糖由甘蔗初榨而成,保留了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铁、锌、磷),《本草纲目》载:“砂糖(红糖)和脾缓肝、补血活血”,《千金方》更以“红糖姜枣饮”治疗产后虚羸。中医认为,红糖性温味甘,归脾、胃、肝经,可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尤宜气血两虚、寒凝血瘀者。
1.经期调养
女性经期饮用红糖红枣水,可补血暖宫,缓解痛经。研究发现,红糖中的铁元素对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有显著作用,但人体对其吸收率不足动物性食物的十分之一,因此无法替代药物治疗贫血。
2.驱寒暖胃
风寒感冒时,红糖姜汤是经典食疗方。生姜辛温发散,红糖温中补虚,二者搭配可祛风散寒、缓解头痛。
3.产后恢复
产后恶露未净或体虚乏力者,红糖水可促进子宫收缩,加速恶露排出,同时补充能量。
二、麦芽糖:补虚建中的“脾胃良药”
麦芽糖(饴糖)以谷物(如大麦、糯米)为原料发酵制成,性微温,味甘,归脾、胃、肺经,是中医补虚的要药,《伤寒论》载,“饴糖,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麦芽糖中的淀粉酶可促进消化,其温和补益作用源于谷物发酵后保留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2、铁),既能补气血,又不加重脾胃负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创“小建中汤”,以饴糖(麦芽糖)一升配伍桂枝、芍药,主治“腹中急痛、虚劳里急”。张仲景言:“建中者,建脾也”,饴糖甘温入脾,能缓急止痛、补益中气。
1.调理虚寒腹痛
儿童或成人因脾胃虚寒导致的腹痛(喜温喜按),可用麦芽糖15克温水化服。亦可服用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2.润肺止咳
麦芽糖与白萝卜汁同蒸,制成“萝卜蒸饴糖”,适用于肺燥咳嗽、痰热黏稠者。萝卜清热化痰,麦芽糖润肺补脾,标本兼治。
三、冰糖:润肺止咳的“清润之品”
冰糖为白砂糖再结晶制成,性凉味甘,归肺、脾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尤适于肺燥干咳、咽喉干痛者。但冰糖性凉,脾胃虚寒者需搭配生姜、红枣等温性食材,避免加重寒湿。
1.秋燥润肺
秋季气候干燥,可用冰糖炖雪梨或银耳莲子羹,缓解干咳无痰、皮肤干燥。
2.辅助降火
肝火旺盛导致的目赤肿痛,可用菊花、枸杞搭配冰糖泡茶,清肝明目。
3.药膳增效
中药膏方(如川贝枇杷膏)常以冰糖为基质,增强其润肺化痰的效果。
四、蜂蜜:润肠通便的“天然滋补剂”
蜂蜜由蜜蜂采集花蜜酿造,性平味甘,归脾、肺、大肠经,具有补中益气、润燥解毒之效。《神农本草经》将蜂蜜列为上品,称其“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本草衍义》更载:“蜜虽无毒,多食亦生诸风”。不同花源的蜂蜜功效略有差异,如槐花蜜清热,枣花蜜补血。有研究显示,蜂蜜中的葡萄糖氧化酶可抑制细菌生长,其低pH值环境亦不利于病原微生物存活,故兼具食疗与外用价值。
1.缓解便秘
晨起空腹饮用蜂蜜水,可刺激肠道蠕动,改善习惯性便秘。
2.外用疗伤
蜂蜜抗菌消炎,可直接涂抹于轻度烫伤或溃疡创面,促进愈合。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红糖、麦芽糖等传统糖类的治病功效,体现了食物与药物的巧妙结合。然而,糖的摄入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体质虚寒者宜红糖,肺燥者宜冰糖,脾胃虚弱者宜麦芽糖。同时需谨记《黄帝内经》中“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之训——湿热体质者当慎用红糖、麦芽糖等温性糖类,免助湿生热;阴虚火旺者不宜多食冰糖,恐更损阴液;糖尿病患者及痰湿壅盛者尤须严控糖分摄入。唯有因人制宜、量体而用,方能真正发挥“糖”的疗愈之力。
文字整理/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