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和八卦心态,最好都别要
十几年前吃瓜热最火爆的时候,天涯论坛的娱乐八卦一个板块日均流量就是几千万,豆瓣的鹅组进入都需要排队审核,甚至一个鹅组的ID都可以卖800元,可谓是人人在线吃瓜。虽然八卦消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娱乐需求,但如果不加节制地沉迷其中,就可能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所以吃瓜和八卦的心态,最好都别要。
一、八卦和吃瓜的由来
“八卦”最初来源于《易经》,代表了天地间的八种基本现象和力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后衍生出表示事物的各种变化和复杂关系的意思。八卦新闻或小道消息通常像八卦图所展示的阴阳相互交织、循环往复一样,在人群中不断传播和扩散,在此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多种版本和解读,一个事件会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不断演变,人们也热衷于传播和打听各种细节,就像八卦的变化无穷无尽。
吃瓜其实是“吃瓜群众”的简称,最开始源于新闻采访现场。记者采访一位老伯,老伯称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当时在吃西瓜。后来新闻评论里有人评论道:“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吃瓜群众”由此流行开来。在网络论坛热帖里,经常有人发言讨论一些问题,后面会有一堆人围观跟帖,常出现“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或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该词也入选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
二、吃瓜和八卦有什么区别
吃瓜比八卦不论是参与的程度和关注的焦点都不是一个量级的,吃瓜心态更倾向于以旁观者的姿态,是一种“不发言只围观”被动地接收信息的状态,单纯地了解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参与程度相对较低。也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不会对事件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或情绪波动。
而八卦心态则更侧重于对隐私、秘闻以及细节的挖掘,不仅会主动去打听各种消息,还会积极地向他人传播,甚至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加入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比如会向朋友打听某个传闻的真实性,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内容添油加醋地告诉其他人。
三、娱乐一下而已,有危害吗?
八卦消息不只是娱乐这么简单,很多八卦消息聚焦的都是负面事件或丑闻等,多看容易让人沉浸在消极的氛围中,产生焦虑、烦躁、不满等负面情绪。而且消息往往真假参半,带着明显的主观色彩和个人偏见,可能会干扰人的理性思维,从而影响对真实情况的认知和判断力,并且会减少自我提升、有益社交的时间,说不上还会被打上喜欢搬弄是非、缺乏可信度的标签。
而八卦最可恶的一点,是八卦主体总会走向人体的下三路,而且经过不断的传播情节也越丰富越细节,就好像睡在人家的床底一样,把两性之间或两个人之间的私密情节不断进行演绎。天涯论坛娱乐板块的主编高颖君证实,“天涯八卦浏览量有几次跳跃性的增长,一次是‘艳照门’,一次是‘章子怡在海滩被拍裸照’,还有一次就是‘诈捐门’”,可见八卦的本质就是满足个人的猎奇和窥探欲,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事实的真相、本质,侧重于传播未经证实的花边、隐私细节,甚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加入了主观臆测和恶意内容,忽视了可能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这种娱乐不要也罢。
四、修行人,请不要八卦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有讲:“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在道教修行理念中,修行人需时刻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平和,然而八卦心态却与清静背道而驰,偏离修行正道。
修行人若深陷八卦,心思便会被外界的琐事所占据,难以专注于自身的修行。这种心态不仅耗费精力,更会扰乱内心的宁静,与所追求的澄澈心境大相径庭。倘若实在难以彻底摒弃这种不当心态,也应退而求其次,只吃瓜不八卦。吃瓜心态相对八卦而言,少了主动探寻他人隐私的攻击性,更多是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也不会过度投入个人情绪与精力去深挖和传播。不过,最好能把吃瓜的过程当作一个自我反思和学习的机会,从他人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道德经》中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归根结底,修行人的核心关注点始终应当落实到通过修行改变个人的心性和德行上。只有不断地在修行中打磨自己的心性,才能逐渐趋近于道,践行真正的修行之路。
撰稿人/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