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门修心第一步:断外物
少私则寡欲,寡欲则清心。修身修心,少不了一断外物,二舍执念,而后慢慢达到离虚妄。
生活中少不了物品的参与,而现如今物资丰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物资匮乏的窘迫之忧,只有物资过剩之烦恼。
电梯间广告声“我买买买,我扔扔扔”;手机APP里活跃的闲鱼;各种闲置二手群每天叮叮当当响起的信息声;收拾房间发现诸多落满灰尘许久没使用过一次的物件……无不提醒着我们:断外物,不仅仅是道门修心第一步,亦是日常生活不可不重视的事情。
断外物,从整理生活环境开始
整理生活环境,便是道家“断外物”的一个小小开始。
道观各处,身处其中的弟子也是要经常整理,洒扫拂拭。在道系整理中,遵循着“子午流注”时辰整理法则,各类物品根据五行对应时辰加以整理:比如卯时(5:00-7:00)属木,主生长与舒展,这个时辰就适合整理:竹木制品、纸张书籍、绿色衣物等。想象一下,晨起,锻炼后,来到书房,整理整理手边的书籍、笔记,在清晨的阳光中读诵书写,的确是件美事。
在一本叫做《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中,作者近藤麻理惠运用了一种叫做“捧物问心”的方法:逐件触摸物品,仅保留引发愉悦心跳的物件。数据显示,此方法使用者平均减少53%物品持有量。实现了“断外物”。
同样,她的“捧物问心”法建议在“阳光充沛的午后”集中处理纪念品,利用光照增强情绪判断力。
在时间、空间上,与自然共振,也是沟通天地的小小缩影。
当将要对曾经服务于自己、但随着时间推移已经不再适用于自己的物品清理丢弃时,我们同样可以郑重的对它们的陪伴表示感恩,做一个道别,其实也是对过去自己的告别,对未来在修行中更好自己的展望。
减少物品的持有数量,保留和自己更契合,让自己身心更愉悦的物件,让身边环境更纯净,就会获得一个更干净的气场。
打造好身处环境,更利于修行
道家修行,讲究“洞天福地”,强调修炼场所需满足“藏风聚气,山水环抱”的格局。
在现代的居住环境中,空间整理打造做好“动线流畅、分区明确”也同样是千年后的落地体现。
在空间规划中,道系整理有按八卦划分居室功能的方法:乾位(西北):仅存放金属制品;巽位(东南):布置绿植与流动水域;禁忌:震位(东方)不可堆放杂物以防“木气郁结”等等等等。
在《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中则落地了“垂直收纳黄金三角”的原则:以使用者身高为基准,视觉焦点区(120-160cm)存放每日必用物,上下区域按使用频率递减排列。
据说有研究追踪显示:严格践行道系整理者,其前额叶皮层灰质密度每年增加1.2%,决策效率提升显著。而心动派使用者多巴胺受体敏感度改善37%,物品选择耗时减少至0.7秒/件。
AI时代,还有道系程序员开发出了炁场检测的APP,通过手机传感器测室内气流速度,在触摸物品时检测心率变化,智能推荐弃留建议。
时代发展,世界千变万化,不管是用APP,还是按《怦然心动整理法》去践行整理居所,亦或是道系的炁场感应,都应了那句“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断外物”绝不是丢弃所有,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如《道德经》所言“有无相生”的智慧。摒弃真正不合适的,留下和身心契合的物件。身心怡然,在天地间安然,幡动而心不动,御物而不为物所累,方能清净修行。
撰稿人/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