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明明是本土词汇,为何现在却充满了洋味?

时间:2025-05-0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4

当生活中大家听到“上帝”一词时,脑海中随之浮现的是外国人形象,还是正经端坐,满身祥瑞的类似玉皇大帝的形象。相信绝大部分的人脑海中出现的都是那个“洋人”。甚至很多年轻的修道人士,以及诸多道教修行爱好者脑海中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

殊不知,“上帝”一词其实是一个有着深厚中国本土文化渊源的本土词汇。

一、“上帝”一词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的诸多典籍中,“上帝”一词有着丰富的记载。《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便多次出现“上帝”的身影,如

“《尚书·周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尚书·虞书·舜典》篇,例如:“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

《尚书·汤誓》亦载:“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这里的上帝被视为庇佑百姓、主宰人间的至高神灵存在。《诗经》中也有“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的描述,形象地展现了上帝威严地俯瞰人间的情景。

中国古代所称的“上帝”,是作为至高神的形象存在的。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运行,掌管着人间的祸福吉凶。包括自然现象的风雨雷电、四季更替都被认为是上帝意志的体现,人们通过祭祀上帝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政治层面,人间的君王则是上帝派在人间的代表,其统治被认为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因此天子要定期举行祭天仪式,以向上帝表达敬意和祈求庇佑。《礼记》中记载“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充分说明了上帝在古代政治和民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眼中的“上帝”其含义在不断发展演变扩展,但从没变过的是作为最高神明的象征,是掌握天地万物、宇宙星辰变化规律,掌管人间吉凶福寿、丰收灾疫、以及评判世间万物善恶的无上神灵。

图片

二、上帝与道教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先秦到秦汉,随着道家文化和祭祀文化的不断丰富,“上帝”与五帝观念之间产生了复杂的关系。最初,五帝被视为辅佐上帝的神灵,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帝的地位逐渐有所变化。道教文化对“上帝”概念进行了更为丰富以及更符合民间信仰的塑造。在道教的尊神体系中,出现了与“上帝”相关的神格形象,并赋予了独特的地位和职能。

在中国古代的“上帝”相关称呼中,“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较为典型。“昊天上帝”被视为“天”的化身,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周礼》中“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将其作为祭祀的最高对象。东汉大儒郑玄曾说“上帝者,天之别称也”,明确了昊天上帝与天的等同关系。在诸多儒学典籍中,“上帝”大多指的就是昊天上帝。

“五方上帝”,又称为五帝、五方帝、五方天帝等,分别是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也称玄帝) 。早在周朝时,依据《周礼》,人们就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隋书·礼仪》中记载“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清晰地表明了五方上帝虽也可称上帝,但与代表天的昊天上帝存在差异。

列举部分被广大民众熟知且被称为上帝的名称:

‌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全称: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为三清之首。

‌上清灵宝天尊妙有上帝,全称: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馀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日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

‌玉皇大帝,全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御历万道无为大道明殿昊天金阙至尊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真武大帝:全称,混元六天北极镇天真武荡魔大天尊玄天上帝。

紫微大帝:全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

勾陈大帝:全称,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南极长生大帝:全称,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

“东极青华大帝:全称太乙救苦天尊。

‌五方上帝:即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上帝;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上帝;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上帝;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上帝;中央黄帝,玄灵元老上帝。

五岳大帝:即五方山神统称: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

三官大帝:即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虚大帝、水官洞阴大帝。

关圣帝君:全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至今这些神灵在民间多有信仰以及传承,享受民间香火供奉。‌

图片

三、“上帝”概念转变的起因

然而,这种本土的“上帝”概念在西方宗教传入后发生了转变。明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宗教。为了让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其外来教派的教义理念,他们借用了中国古籍中“上帝”一词。

随着西方宗教在中国的逐渐传播,“上帝”一词被越来越多地赋予了西方宗教文化上的特定内涵,与中国传统的“上帝”概念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特别是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上帝”一词与西方文化的关联,久而久之,曾经作为中国本土词汇的“上帝”,其原本的形象内核和文化底蕴逐渐被人们淡忘。

四、从时间线上进行分析和佐证

《尚书》是我国的上古之书,是历史文献汇编,被尊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现存最古篇章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记录了虞、夏、商、周时期。成书范围可最早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

《诗经》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其内容产生于公元前1100年 - 公元前 600年左右。

《礼记》记录的是先秦时期的各项社会礼制礼仪。其内容产生于公元前400多年。

而西方传教士来到我国是明朝万历年间,届时已经是公元1582年左右了,前后差了一两千年。从这个时间线上也能充分的佐证,“上帝”一词本就是伴随我们中华民族诞生五千年的本土词汇,内核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从最初延绵至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对天地万物的哲思。

五、给“上帝”正名

目前,已有学者和文化界、宗教界人士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并呼吁恢复重新建立“上帝”一词在中国普通民众心中的传统形象。“上帝”作为中国本土词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和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既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珍视和传承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

“上帝”一词从中国本土的古老词汇,到如今充满了“洋味”,其背后反映的是过去几百年国与国之间实力的失衡、文化的式微。在抗争与奋斗中,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大、经济和文化的复苏,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有责任去探寻和了解这一词汇的来龙去脉,更有责任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道家文化的理念与追求。在我们勇敢的探索星辰大海的同时,不忘来处,不忘民族祖先。

撰稿人/华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