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交感、副交感神经——在动与静中寻生命之本

时间:2025-05-1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4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无形无相,却贯穿昼夜更迭、四季轮回,乃至人体气血的升降沉浮。现代人常困于焦虑与疲惫的拉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失衡,恰似“阴阳失调”的微观映照。若以“道”的视角审视这两套神经系统,或许能窥见生命自我平衡的深层智慧。

一、阴阳之道:神经系统的自然映射

1. 交感为“动”,副交感为“静” 

交感神经如同“道”中“阳”的化身,主外放、升腾。当人遇险或紧张时,它如疾风骤雨般启动——心跳加速、瞳孔扩张、肌肉紧绷,将身体推向“战斗或逃跑”的临界点,如同《道德经》中“动之愈出”的状态。  

副交感神经则是“阴”的凝练,主内守、沉降。它如静水深流,平息亢奋、修复创伤:心跳放缓、胃肠蠕动、呼吸绵长,将能量引向内在的滋养,恰似“静之徐清”的收敛过程。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交感与副交感并非对立,而是如昼夜交替般自然轮转。过度追求“动”则耗散元气,执着于“静”则淤滞生机——唯有“张弛有度”,方合天道。

2. 迷走神经:贯通“气”与“神”的桥梁

迷走神经作为副交感主力,从脑干蜿蜒至腹腔,连接着心脏、肺部、肠道等多个器官,恰似“任脉”贯通三焦。道家修炼强调“气沉丹田”,实则是通过深长呼吸激活迷走神经,使“气”下行以镇浮阳。现代人思虑过多,气聚于头(交感亢奋),而“意守丹田”的修行,正是以“神”御“气”,重归平衡。

图片

二、失衡之痛:背离“道”的现代生存

现代快节奏社会迫使交感神经持续“点火”。屏幕蓝光如永昼,打乱了“日落而息”的节律;信息洪流如狂风,心神得不到片刻安宁;竞争压力似利刃,身体始终处于“备战”状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如同燎原之火,终将耗竭肾精,导致失眠、心悸、早衰。

当副交感功能衰退,身体将失去“静”的修复力。久坐不动,气滞血瘀,胃肠如淤塞的河道;情绪压抑,肝郁成结,焦虑如藤蔓缠身;熬夜透支,阴虚火旺,生命如油尽灯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副交感神经的滋养之力,恰似水润万物,需流动而非停滞。若“阴”不能涵“阳”,那么生机将逐渐干涸。

图片

三、合道之法:修复生命的天然韵律

呼吸是调节迷走神经活动的简单快速的方式之一,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减缓呼吸频率等呼吸练习,可以刺激迷走神经活动,降低心率、促进放松。比如可以尝试吸气数到五、呼气数到十的呼吸方式,或者刻意放慢呼吸的频率,每天抽空练习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起到放松的作用。

眼球运动也能刺激迷走神经活动。在睡眠酝酿阶段,全身放松,固定头部(可将十指交叉枕于脑后),眼球缓慢向一侧移动,在极限位置停留一分钟,接着换另一侧做同样的操作,很快便能有睡意。每天练习几组,可有效缓解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择一静处,保持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依次发出“嘘xu(疏肝)、呵he(清心)、呼hu(健脾)、呬si(润肺)、吹chui(固肾)、嘻xi(理三焦)”六个音,每个音重复几次,专注于其对应的脏腑,想象气流通过它们,借音波振动调节脏腑气机。

子午觉有着重要的养生意义。子时(23:00-1:00)阴气最盛,睡眠可引亢阳入肾水(修复副交感神经);午时(11:00-13:00)小憩则如“阴阳交接”,可避免心火过旺。  

亲近自然的疗愈也能降低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人心情愉悦。山林间的流水声和鸟鸣声,让人放松,滋养身心。赤足踏地(接地气),释放静电,可以平复交感神经亢奋的状态。

缓慢的动作配合呼吸,来一段八段锦,协调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形劳而不倦,心安而不惧”(《黄帝内经》)。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本质是人体对“道法自然”的践行。它们不是需要征服的敌人,而是指引现代人回归本真的路标。当我们将呼吸交给腹部的起伏,将作息托付于日月的轮转,便是以最朴素的方式触摸到了“道”的真意——无需玄奥的理论,只需在疾徐有致的生命韵律中,找回那份与生俱来的平衡。

撰稿人/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