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槐花散
槐花散,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理血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组成。
槐花散的出处
本方出自南宋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原文记载为“槐花散治肠风脏毒。槐花(炒),柏叶(炼杵焙),荆芥穗,枳壳(去穰细切,麸炒黄)右修事了,方秤等分,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用”。
至金元时期,槐花散的主治内容增加了气血亏损导致的脱肛等病证;发展至明代,主治范围拓展出了湿热蕴积肠胃所致的酒后便血、痔漏及肛门肠肿等;到了清代,主治又拓展了湿热邪毒壅滞大肠所致的痢疾。
虽然历代古籍医著中收录有多首“槐花散”的同名异方,但目前仍以南宋《普济本事方》中的槐花散流传最为广泛。其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治则,以中医理论中的清法和消法为治法,后世医家沿袭使用至今。
槐花散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凉血止血、疏风理气、行气宽肠的功效。主治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症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便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苔黄等。
槐花散主治之证,其治法当以清肠凉血为主、疏风行气为辅。方中槐花苦寒,可凉血止血,且善清大肠湿热,故为君药;侧柏叶味苦性寒,既能清热收敛止血,又可增强槐花的凉血止血之力。荆芥穗辛散,且微温不燥,可疏风理血,此二者共为臣药;大肠气机被风热湿毒所遏,故用枳壳行气宽肠,且能防血止留瘀,以达“气调则血调”的目的,此为佐药。
全方以清疏结合、止血防滞、升降相因为配伍特点:槐花、侧柏叶可凉血止血,直折肠道热毒;荆芥穗疏风散热,兼能入血分理血;枳壳行气导滞,避免血止气壅,体现了“止血不留瘀”思想;槐花沉降清肠,荆芥穗轻扬散邪,一降一升,调畅气机。诸药合用,共奏凉血止血、清肠疏风之效,风热、湿热邪毒得清,则便血自止。
槐花散以“槐花”为名,突显出君药的凉血止血之力,是治疗肠风脏毒下血的代表方剂。此方主要针对风热邪毒蕴结肠道、灼伤血络所致的便血和痔疮出血症状,历经世代临床应用,至今仍是中医肛肠科的经典止血方。
槐花散的应用
《普济本事方》中记载槐花散主治肠风脏毒。肠风为便血的一种,或因大肠久积冷风,或因肝木过旺致内风下乘,或因肠胃间湿热郁积等原因所导致的便前出血,其血清而色艳。脏毒即脏中积毒,因体内湿热下注、外邪入里化热、脏气虚入气陷、肝火亢盛而入后阴,在肛门处形成肿胀、流脓。
槐花散在《赤水玄珠》、《本事方释义》、《医方论》等医籍中所记载的主治仍为“肠风脏毒”;再到《万氏家传保命歌括》和《医方考》中记载其功能主治为“肠风脏毒下血”;《妇人大全良方》、《世医得效方》、《证治准绳》和《疡科选粹》中记载槐花散还可治疗“肛门肠肿及肠风下血”。
由此可见,槐花散的主治病症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主要还是以“肠风脏毒下血”为主。
加减化裁使用:若便血多,原方荆芥穗可改为荆芥炭,并加入黄芩炭、地榆炭、棕榈炭等,以加强止血功能;若大肠热甚,可加入黄连、黄芩等以清肠泄热;若脏毒下血紫暗,可加入苍术、茯苓等以祛湿毒;便血日久血虚,可加入熟地、当归等以养血和血。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槐花散仍主要适用于内痔出血、溃疡性结肠炎出血、肛裂出血等疾病的治疗,以及过敏性紫癜等。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