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认识我们的心灵之窗——眼睛
眼睛,位于头部,左右成对,是人体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之一。在解剖学中,将眼球及眼副器组成的结构称为视器。眼球能够接收光的刺激,并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最终传至大脑产生视觉。眼副器是眼球的辅助结构,对眼球有保护、运动、支持等功能。
眼球
眼眶是一个方锥形的骨腔,它并非一块单独的骨,而是由额骨、蝶骨、筛骨、上颌骨、颧骨、泪骨和腭骨共同构成。眼球则位于眼眶内,近似球形,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组成,类似一个生鸡蛋,外面有壳,内部有液体类组织。
眼球壁由外向内依次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又分别称作眼球外膜、眼球中膜和眼球内膜。
纤维膜:
位于眼球壁最外面,可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角膜位于眼球正前方,占眼球纤维膜的前1/6(我们通常说的黑眼珠的位置,但角膜不是黑眼珠),无色透明,无血管,有大量感觉神经末梢。巩[gǒng]膜,占眼球纤维膜的后5/6,呈乳白色,不透明,我们平常说的眼白即是巩膜的颜色。巩,有坚固、牢固之意,巩膜厚而坚韧,具有维持眼球外形和保护眼球内容物的作用。
血管膜:
位于纤维膜内面,自前向后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虹膜位于血管膜最前部,呈圆盘状,中央有一孔,即瞳孔,角膜、虹膜和瞳孔组成了黑眼珠。虹膜的颜色有明显的种族差异。虹膜内有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两种平滑肌,分别受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控制,负责缩小和扩大瞳孔,不受大脑皮层调控。
睫状体位于巩膜与角膜移行部的内面,接虹膜根部,后方移行于脉络膜,是血管膜的增厚部分,与晶状体相连,能够调节晶状体曲度。脉络膜位于睫状体之后,占血管膜的后2/3,富有血管和色素细胞,可以为眼球内部组织提供营养。
视网膜:
位于血管膜内面,由前向后可分为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视部。虹膜部、睫状体部,顾名思义,位于虹膜和睫状体的内面,无感光作用,称为视网膜盲部;视网膜视部位于脉络膜内面,有感光作用。视网膜视部又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神经层,由三层神经细胞组成,最内层神经细胞轴突汇集穿出脉络膜和巩膜后构成视神经。
眼球内容物包裹在眼球壁内,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透明、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外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结构发生偏折后,若聚焦于视网膜上则可清晰成像,聚焦于视网膜之前则形成近视,聚焦于视网膜之后即是远视。
房水:
为睫状体产生的无色透明液体,充满于眼房内。眼房是眼球内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空隙,被虹膜分为眼前房和眼后房,借瞳孔相通。房水具有屈光作用,为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以及维持眼内压的作用。房水循环异常,可造成眼内压增高,压迫视网膜,影响视力,即是临床上所说的青光眼。
晶状体:
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无色透明,有弹性,呈双凸透镜样。当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睫状肌会带动晶状体调整自身弹性,改变曲度,使物像清晰聚焦于视网膜上。假性近视、老花眼与晶状体调节异常有关。另外,晶状体混浊,造成视力模糊,临床上称之为白内障。
玻璃体:
充满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具有屈光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若支撑作用减弱,易导致视网膜脱离。另外,玻璃体混浊,也会影响视力,俗称飞蚊症。
眼副器
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等结构。
眼睑[jiǎn]:
俗称眼皮,分为上睑和下睑,包括睑缘、睫毛、睑缘腺、睑板、睑板腺等结构,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麦粒肿(针眼)和霰粒肿两种疾病与眼睑部腺体异常有关。
结膜:
覆盖于眼睑内面、眼球前面的一层薄而光滑、透明的黏膜,可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二者移行处的结膜穹窿。结膜富含血管,我们平时看到眼睛上的红血丝,大多是结膜上的血管。沙眼、结膜炎、翼状胬肉等是眼科常见的结膜疾病。
泪器:
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分泌泪液,具有冲洗异物,保持角膜湿润、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泪道位于内侧端, 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有排出泪液的作用。感冒时,若鼻泪管被鼻腔粘膜压迫堵塞,会导致泪液无法正常流入鼻腔,出现眼睛流泪的症状。
眼球外肌:
包括运动眼球的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和运动眼睑的肌(上睑提肌)。 运动眼球的肌出现异常可能出现斜视、复视的现象。
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不仅让我们看见世界的绚丽多彩,还可以传递我们的情绪,更与精气神之“神”有莫大联系。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光线适宜,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发生眼部病变,需及时治疗。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