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小说VS道教典籍:聊聊道家修行中的真真假假
年少天真懵懂时,总被修仙小说吸引:幻想一手掐诀,一手御剑,行走江湖;幻想山门前的测灵石在自己面前绽放七色霞光,自己能潇洒的将手按上去;幻想某日行走山林间,获得属于自己的“机缘”……
中年有幸手捧道教典籍,在先贤的字里行间感受教义中的大气恢弘时,回想当初的天真,不禁哑然失笑:“筑基”不是吞吞丹药那么简单;“浑身排出黑色粘液”的场景或许不会真的发生。
在真实的道教修行中,“筑基”、“炼丹”……的确是初入道门的人最爱提及的问题,在《钟吕传道集》这部内功内丹术经典著作中,全书以钟离权与吕岩师徒问答的形式,论述了内丹术要义。
开篇便说:“修命不修性,恰似鉴容无宝镜”,修仙小说中,“筑基”总是离不开吞服丹药,而《钟吕传道集》开篇这句话讲明了:真正的筑基是性命兼修的同步工程。
书中记载的“百日筑基”早已在千年前把现代生物钟原理说得明明白白:寅时采气对应褪黑素分泌低谷,午时静坐契合皮质醇波动曲线。所谓修仙小说中常以实物存在的“筑基丹”却没在典籍中提及,倒是详细描述了“闭地户,筑灵台”的气脉搬运法门。
筑基,梦想着找师父求得几粒丹药激动万分的服下,远不如依照书中“三车运炁”去日日修习。一个外求,一个内修,显而易见,这种内在筑基想必远比吞服外丹更为精妙。
在修仙小说里,总有修炼中人服完“九转筑基丹”后浑身排出黑色粘液的桥段,而现实中的修道人,往往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仅凭我们的肉眼凡胎是看不出有所区别的,所谓的排出黑色粘液,实则可能是将道教的“伐毛洗髓”具象化了,《抱朴子》记载“内养三神可长生,外服九丹还夭亡”,可见,正统丹道始终强调内炼为主。
除了服“丹”,修仙小说里的日常饮食也充斥着一些牵强附会的解读,某部小说里的“变异雷灵根”的设定里,说“火灵根修士必须吃辣椒修炼”,看得我这个爱吃辣椒的“心向往之”。而道家遵从的“五脏对应五行”本是用来指导呼吸吐纳的隐喻体系。这种“雷对应火”、“火对应红红火火的辣椒”的设定让人啼笑皆非。
小说将修道装进了工业化叙事的模板里,当“炁”被量化为数值进度条,“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真意便被抹杀得荡然无存。
在真实的修道里,寻到有传承的正统道教门派,是首当其冲的开局之重。
道门传真机,真正的道门选拔,没有在绽放七彩霞光的测灵石前那一伸手,也没有突然而至的机缘。《金盖心灯》这本道门传记记载的收徒仪式里:道长会在新弟子洒扫庭院时观察其“行止”是否合“度”,泡茶时考察有否遵从了“水火既济”,于日常中看人性、从细节中观人品、从行为中察修行次第,师父的法眼就是最精准的检测仪。
修仙小说里还会设置一些冲突场景:一个家贫衣寒的青年闯入道门,便被支使着打扫庭院、劈柴担水,得需忍辱负重,方能终有一天一鸣惊人。
常人只道“入门先扫三年地”,却不知修行里“扫地”的学问:在道教看来,扫地不仅仅是一种日常劳作,更是一种修炼心性、培养耐心和专注力的方式。通过扫地,道士可以学会谦逊、勤劳和专注,这些品质对于修行来说至关重要。同时,扫地也被视为一种去除杂念、净化心灵的过程。在扫地的过程中,道士需要全神贯注,将心思集中在手中的扫帚和地上的尘埃上,从而忘却世俗的烦恼和杂念,达到心灵的平静和专注,也代表着道士对于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净化和提升。绝非“忍辱负重”的考验般简单。
然而,无论当今修仙小说是如何怪诞与魔幻,它们依然是许许多多人初次接触道家的入口:跟着主角的命运起伏而心情跌宕、看小说场景里那些入世可斩妖除魔、避世可恬淡虚无,无论选择如何,皆能无愧于心、安然接纳结果的道门中人,感叹道教千百年来的魅力。
这些小说就像道藏里各种高人的现代“演绎版”,虽不正统,却给如今赛博时代的人们搭建起了一座通往古老智慧的彩虹糖做的桥梁——因为这一口充满奇幻色彩的甜,从而在心中埋下了一粒种,终于有一天得遇正统道教。
这一切,却都暗合了道家凡事皆有正反、阴阳的规律。
撰稿人/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