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何以为道器?下篇:仙风道骨,琴曲流芳

时间:2025-05-2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8

观琴形之古朴,如晤先贤;闻琴音之清雅,如沐春风。在前两篇中,我们共同剖析了古琴的历史身份、形制、音韵及演奏心法,其无不蕴含着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修行观。

然“器”因人用而显其神,“道”借音传而得其韵。古琴的道性,不仅凝结于其物质形态与文化寓意,更鲜活地流淌在历代修真高道的指下,回响于那些蕴含着玄妙哲理的曲中。正是这代代相传的“道音流芳”,使古琴与道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历代高道与琴:弦歌中的仙风道骨

谈及道教与古琴的渊源,便不能不提祖天师张道陵。《琴书大全·圣贤》所载,祖天师不仅开宗立教,更“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图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祖天师早年辞官隐修,惟喜“弹琴咏经,独乐天真”,将古琴作为修道寄情的辅助。

魏晋时期,涌现出不少以琴修身的隐逸高士。孙登便是其一,其事迹流传甚广。据《晋书·隐逸列传》及《琴史》载,孙登隐于山穴,“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生活至简,性情温良。他“好读《易》,抚一弦琴”,长啸山林,仙风道骨,时人誉为“孙仙”。

图片

南北朝时期,宗师陆修静不仅对道教斋醮科仪进行了首次系统整理完善,建立道经的“三洞”体系,同时尤为精通音律。他强调音乐在斋醮仪式中的重要性,认为音乐有制心遣欲之功,将音乐融入斋醮科仪中。他亦是一位琴师,《琴史补》便有其“善鼓琴”的记录。

道教茅山派开创者陶弘景,被誉为“山中宰相”。他隐居茅山,不仅精研道学、医药、炼养之术,更是一位崇尚自然、极具风雅的高士。据唐李延寿所撰《南史·隐逸列传》明确记载,陶弘景“善琴棋,工草隶”。

至唐代,道教迎来鼎盛时期,涌现了一批与琴结缘的道门中人。其中,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他深得唐朝三位皇帝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的敬重,不仅修道成就高深,艺术造诣也相当了得,既能抚琴作曲,还能制琴。他还曾为自己的著作《坐忘论》作琴曲,名为《坐忘引》。司马承祯强调抚琴是为了“娱心养性”,追求“古淡”、“和静”之音,视古琴为通往内心宁静、契合大道的桥梁。

当然,历史上精擅琴艺的道门中人远不止于此。还有如唐代的元丹丘、南宋的白玉蟾,及至明清的冷谦、张孔山等都是能琴道士。据考证,仅北宋目前有记录的能琴道士就有27位。他们赋予了古琴鲜活的道家精神,使琴音之中,既有文人雅韵,又增仙风道骨。

道韵琴曲赏析:指下流淌的玄妙清音

历代琴曲宝库中,受道家思想浸润的作品浩如烟海,其内容或描绘逍遥神游之境,如《逍遥游》、《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或体现炼养身心之旨,如《崆峒问道》、《鸥鹭忘机》等。这些乐曲,是道家精神在声音艺术上的凝结,聆听它们,便如同展开一幅幅水墨书卷,开启一次次清静之旅。下面将展开介绍三首颇具代表性的古琴曲。

《逍遥游》:曲名直取《庄子》首篇,是体现庄子哲学思想最为淋漓尽致的琴曲之一。乐曲以声演道,借鲲鹏之变,乘天地之气而变化自在、身心明澈,表现出挣脱一切有形与无形的束缚,达到精神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旋律时而舒展宽广,如鲲鹏展翅,水击三千,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时而轻盈飘逸,仿若御风而行,遨游于无穷之境,体现心无挂碍的洒脱。通过音符的跌宕起伏与虚实相生,描绘出庄子笔下的“无己、无功、无名”,超脱物累、心游万仞、与道同尘的精神世界。聆听此曲,能触动人对生命自由本质的向往,以及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之至高境界的无限遐思。

图片

《崆峒问道》:此曲曲名与意境,源自道家经典《庄子·在宥》篇中记载的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相传黄帝治世,忧心天下未能大治,乃亲至崆峒山,向隐居千年的仙人广成子求道。广成子告诫黄帝需“去子之骄吝之心与多欲之性”,并传授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无劳汝形”的修身要诀。琴曲《崆峒问道》正是以音乐语言,描绘这一场景,展现黄帝求道的虔诚、崆峒山的幽深以及广成子所传达道的玄妙与宁静。乐曲或以沉稳舒缓的音调,表现问道者的虚心与探求;或以清越空灵的泛音,模拟仙人居所的超凡脱俗;最终归于平和冲淡,象征着得闻大道后的豁然开朗与心境澄明。聆听此曲,仿佛再现黄帝求道历程,体悟道家“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治”的精髓。

《鸥鹭忘机》:此曲意境深远,其名与意皆出自典故《列子·黄帝篇》中一则寓言故事:古时有人非常喜欢鸥鸟,常常到海边与鸥鸟嬉戏,其心无杂念,鸥鸟们便总是成群结队的飞来,与其亲近,甚至停落肩头嬉戏。当他的父亲得知后,便提议让他捉几只鸥鸟带回来玩乐。次日,当他心怀捉鸟之念再来到海边时,鸥鸟们却只在空中盘旋,不肯落下。寓言警示“心动机巧,则物我隔阂”,唯有真正放下机心,忘却世俗的机巧与欲望,才能实现与万物和谐的境界。这“忘机”,即忘却机巧之心、功利之念、分别之见,正是道家“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重要修炼法门。此琴曲旋律恬淡宁静,多用舒缓的泛音、按音描绘鸥鹭翔集、自由嬉戏的水边景致,其间穿插的顿挫与留白,仿佛是对内心机心的审视与涤荡,最终引导人们归于一片中正平和的心境。聆听此曲,能引导人们心去机巧,回归真朴,在与自然的默契交融中,体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结语

琴者,道之器也。古琴其音外枯而中膏,其意澹泊而深远,似大道至简,不饰雕琢。今日抚琴听音,非徒追慕古风,应当体悟“大音希声”之旨:以弦为径,以指为舟,于清微澹远中照见本心,于无弦处闻听天籁,使此道韵清音,不止流芳千古,更能滋养今人修行之路。

撰稿人/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