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合一”的哲学观与养生

时间:2020-10-0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998
“形神合一”根于“阴阳”,是道家宇宙观基于自然现实的解构认知,也是道家医学者对于自然界生命存在形式的总结归纳之一。而“形神共养”这一理念,同样是基于道家对“阴”与“阳”的哲学关系分析,由道家医学者总结出来的守护生命健康之要旨。

明代道医张景岳在《类经》中引用了南北朝时期范缜的观念:“形者神之体(范缜原文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体用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十翼中的《传》,通常认为“体”为事物内在本质,“用”为事物外在表象。而形与神,就如同阳与阴,二者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相互对立,却相互不可分离。因此,《黄帝内经》称之为“形与神俱”。
何为“形”
在中国古代医学观念中的“形”,是指人的形体,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骨、肉、筋、脉、髓等,是构建人体生命的基础和框架。《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张景岳也说:“形者,迹也”。“形”是阳态的,可见的,明显的,外露的。
何为“神”
中国古代医学观念中的“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过程,即心所主之神,《灵抠·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神主要是由心所藏和主宰。“神”是阴态的,不可见的,难以观测捕捉到的,难以令人知晓的。
“形”与“神”的关系
“形神合一”,是生命形成的基本。张景岳的《类经》中有言:“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只有“形”、“神”毕具,才会表现出正常生命力,才会是一个健康的人。《灵枢·天年》篇:“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指出了死亡就是形神分离。
“神”依附“形”而存在,“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用,形体衰亡,生命便可告终。这也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道理,正如张景岳《类经》中说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范缜《神灭论》也说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又如《灵枢•天年篇》谓:“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形神互伤,《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说明神伤可形成“流淫而不止”的形体异常;《灵枢·天年》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说明“心气始衰”的形伤,则带来“苦忧悲、血气懈惰、好卧”的神的异常。
如何做到“形神合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时候的人,他们懂得养生的道理,效法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违背常规劳作,所以能够形神健全,而尽享天年,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保养形体为养生之首要。正如张景岳所说:“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
“保形”,首先应“起居有常”,人体的作息时间对四时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调整,做到内外环境相统一,才能保证健康,精力充沛,精神旺盛;其次,“动以养形”、“劳逸结合”,适当劳动或运动而不至疲倦,不超过常度地劳心、劳力,比如按照个人体质情况,有计划的进行跑步、步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体育活动。再者,注意饮食调节,尤其注意防范饮食不节、五味偏嗜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因此,保养身体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劳逸适度、外避虚邪、坚持锻炼等,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内经》有:“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精神情绪的恬静、安静,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体内的真气就会始终保持充足的状态,精神安定,疾病就不会找上门来。
“养神”,应当静心清养。《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强调清静养神,可使正气弃聚而不散乱,虽然遇到很强的致病因素,也不能侵害人体,即“形与神俱”,这就是《内经》中所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老子在《道德经》中更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其根曰静,静曰复命”这一清静养神、延年益寿养生思想。现代生活烦杂、快捷、思虑过多,人的心情易于急躁和产生各样的意念,需要平和的心态以摄养精神,少思而寡欲,使内心保持平静,有利于学习和工作,有利于健康和长寿。

保形和养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文/华锦   编辑/华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