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里的食疗养生
自古我国就有“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养生理念。所以不难看出,不论是在传统中医药文化体系里,还是传统饮食文化体系里,食物与药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的作用。在古时,食疗也称为“食治”,但是这个“治”并不等同于药物治疗,而是多用于身体的保养与维护,或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所以即便是许多药物与食物在饮食范围内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可对于罹患重病的人来说,食物替代不了药物。
那为什么食疗养生还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呢?别急,让我们从食疗的起源开始慢慢了解。
食疗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内经》中言“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痹论》中提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足见古人早就明白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性。
食疗的萌芽期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之时,而食疗被正式纳入官方是在周朝时期,其所设立的食医之司居疾医、疡医、兽医之首。到了东汉末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中虽未对药用食物单独分类,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药食两用的特点。东晋时有了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这其中也有煮梨止咳的方剂记载。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则对药用食物做了进一步发掘。到了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对食物治疗写了专篇,指出“食能排邪以安脏腑,悦神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此时,食疗养生的理论算是正式成立,而孙思邈也被公认为食疗养生的开拓者。与此同时期的《食疗本草》,因其详细论述了260种食物的性味、功效,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而被誉为第一部食疗专著。
到了宋元时期,食疗养生文化达到了顶峰。由于宋代皇室十分重视食疗养生,因此也促进了民间食疗的推广,其时流行的食疗药膳方,不仅常见于官办的药局中,在民间方书中也屡见不鲜,如《太平圣惠方》、《山家清供》等。元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营养学著作《饮膳正要》,书中总结了古人的养生经验和烹饪技巧,并提出了食养、食疗须以四时为宜的理论。
明代的《本草纲目》是举世闻名的药物学著作,其中也收录了许多富有药效的食物类目。清代国力虽日渐衰微,但还是留下了许多养生著作,诸如《食治秘方》、《食物本草会纂》、《调疾饮食辨》等等。
近代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大多著作融入了西医营养学理论,如《食物疗病新书》、《伤寒食养疗法》、《食用本草》等等。现如今,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重视,许多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的专家学者也相继出版了食疗、食补、药膳方面的著作,如《食物中药与便方》、《食补与食疗》、《中国药膳学》等等。
历经漫漫历史长河,通过一代代医家学者的经验积累,食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不断得到证实,食疗养生理论也得到了完善与发扬。
食疗养生的应用特征
1、食物也有四性五味之分。四性指寒、热、温、凉,五味指酸、苦、甘、辛、咸。所以在采取食疗食养方法时,食物配伍需遵循中医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辨证论治原则。
如体质偏寒或寒症患者,应选取辛温发散类的食物,例如:生姜、葱白、紫苏、桂圆、羊肉等,食疗便方可用有温中散寒功效的干姜肉桂羊肉汤。如体质偏热或热症患者,宜食用绿豆、菊花、薄荷、芹菜、豆腐等偏凉性食物,食疗便方可用有疏风散热作用的薄荷粥。如阴虚体质的人,宜食用银耳、百合、鸭肉等滋阴润燥的食物,食疗便方可用具有滋阴宁神作用的银耳百合汤。如阳虚体质的人,宜食用羊肉、韭菜、刀豆、荔枝等温阳补虚的食物,食疗便方可用具有温补作用的韭菜炒核桃仁。
2、在以前的文章里咱们也探讨过,不论是中医治疗还是养生,都要遵循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食疗也不例外。
由于性别、年龄、体质的个体差异,导致每个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所对应的食疗养生方式也不同。如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因此不宜食用大热大寒易伤及脾阳的食物。如老年人,气血不足脏腑功能衰退,宜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的食物为主。如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等生理特征,应选取补宜气血的食物。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势造就了气候的迥异。南方湿热,宜清淡饮食,食疗便方如苦瓜汤、莲子粥等。西北高寒干燥,饮食宜温中散寒、滋阴润燥,食疗便方如附子羊肉汤、川贝雪梨汤等。东南潮湿,饮食宜以辛辣祛湿为主,食疗便方如薏米冬瓜汤、土茯苓祛湿茶等。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当以应季食物为主。
我们也曾谈到过中医的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理应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而生活,饮食亦如此。春季肝气旺盛,宜食用如蜂蜜、山药、春笋等有减酸益甘功效的食物。夏季天气炎热,宜食用如西瓜、绿豆、西红柿等有清凉利湿功效的食物。秋季气候干燥,宜食用梨、沙参、甘蔗等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冬季气候寒冷,宜食用如板栗、牛肉、羊肉等有温补御寒功效的食物。
3、虽然通过食疗养生可以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但在进食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适其症才能得其效。
病中病后都需根据药性和身体状况来调整饮食。如治病过程中服用了发汗药物,应忌食生冷,宜食温热粥类助阳解表;服用了止咳平喘药物,应忌食鱼腥,以防止咳喘复发加重。病愈后也需根据食物的性味调整饮食,如发热减退后不宜食肉,以防热邪复发;如失眠则不宜食用辣椒、芥末等兴奋神经的食物。
中药药物之间有相反相畏的关系,食物间亦有宜忌配伍。如《食疗本草》中记载“沙糖不可与鲫鱼同食,成疳虫”;如《饮膳正要》中提到“黄鱼不可与荞麦面同食,荞麦酸寒,黄鱼多脂,食之脾胃难消”;如羊肉忌醋,醋会消弱羊肉温阳补虚的效果,等等。当然,有忌就有宜,食物间也有相拱扶的作用,如《食疗本草》中提到“榆荚和殖菜食之甚美,消食,利关节”;如生姜配羊肉可增强温中散寒的功效;如鸭肉配山药可增强补肺滋阴的功效,等等。
食疗养生与现代健康管理
科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70%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大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过重的心理压力造成的。所以除了适当运动、合理作息、劳逸结合、放松精神之外,还可以通过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以达到预防和强健的目的。所以食疗养生本就是健康管理的组成部分。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自古以来,以食治病者为良工,《黄帝内经》中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可见若非实症重症,则先以食疗扶正祛邪。古人早已认识到“防”重于“治”,未病先防的关键就是养生。换言之在现代健康管理中,食疗养生就是要我们注重膳食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起到预防和抵抗疾病的作用。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体现在食量、方式、时间这三个方面。即便是再美味的食物,也不可胡吃海塞,过量会伤及肠胃。古训“食不言寝不语”,用餐时过度交谈会影响消化。《论语》有云“不时不食”,强调要把握好进餐时间。这三方面在现代健康管理中恰恰是平衡饮食原则的体现。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