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人间第五季,最宜“养脾气”

时间:2022-07-04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941

人们常说“一年四季”,而在传统医学理论中,一年里不仅有春夏秋冬,还有第五季——长夏。长夏在一年五季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摄生延年的好时节。

图片

长夏是什么时候

长夏一词,首见于《内经》。在五行学说中,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配五季,其中长夏与土相配。由于《内经》并未明确长夏的定义,长夏作为一个重要的季节,在时间上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各家说法不一。
关于长夏的时间,最为普遍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长夏为农历六月,这种说法的代表人是唐代道医王冰,他为《素问》的整理和补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注解道:“所谓长(zhǎng)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另一种说法是长夏为夏至到处暑这段时间,“五脏应四时,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夏至—处暑)相通应”。
总之,长夏是夏秋之间的过渡季节,始于盛夏而止于秋凉,占一年间的中央时段。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不仅气温高,而且湿度大、闷热难耐,也正是农作物最为繁茂的季节。
长夏为何最宜“养脾气”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脾五行属土,与长夏之气相通。长夏阴雨连绵,湿邪严重,极易伤脾,是养脾的关键时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若无长夏为之化,则草木虽繁茂而果实不成,秋既无收,冬亦无藏。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长夏时节养脾即是养人体之本。

脾主湿,亦恶湿,脾正常的运化可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当湿邪困脾时,脾失健运,不仅导致人体气机不畅,还会影响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主要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大便稀溏,甚至水肿。因此,古人指出:长夏应健脾益气以防湿邪。

长夏养脾小妙招

长夏最宜养脾气,此时养脾的原则是“健脾益气”,养脾需要从日常饮食起居做起。长夏亦是治疗脾胃疾病的最佳时机,借助与脾气相通的天时,积极医治,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可以通过祝由符箓与艾灸点穴的方式疏通脾经,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既治已病,又防未病。

饮食起居。长夏时节应特别注意饮食的调摄,饮食宜定时、规律,可以适当吃些清热、利湿类食物,如扁豆、芡实、陈皮、茯苓、薏米等。《内经》云“长夏善病洞泄寒中”,所以要慎食太多的瓜果、雪糕、冷饮,空调温度也不要太低,以免湿邪未除而寒邪又犯。长夏时节,适当出汗有助于人体排寒排湿,既要“无厌于日”,即不躲避晒太阳,又应尽量避开烈日暴晒,锻炼身体最好选择早晨和傍晚,并且要防止汗出过多以致阳气外泄。长夏天气湿热,易使人心烦意乱,喜悦轻松的情绪有助于健脾益胃,故而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此时应加强条畅情志,减少多思、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祝由符箓。运用天师府祝由医学技术,以【脾病符】为主,辨证后可叠加其它符箓,如【脾病+气虚+湿症】,根据四象脉诊辨证使用效果更佳!

艾灸点穴。通过艾灸、点穴按摩等手段补脾、益脾,也是治疗脾虚、运化功能减弱的好方法。穴位:中脘、太白、脾俞、气海、足三里、内关、公孙、丰隆,每日选取穴位3-4个,艾灸或点穴按摩30-40分钟。
图片

文字整理/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