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思想在辽国建国初期的体现

时间:2020-10-2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86
辽国作为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从建国到灭亡仅二百余年,在历史的发展中通常不为大众所重视,国中大事不如其南方邻国宋朝一样广为人所知。纵然有人略知源流与文化,大多也仅知其以崇佛闻名,而少有人知道教对辽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本文对此稍作探讨。

在辽国建国之初,其皇室曾有“天皇帝”、“地皇后”、“人皇王”的尊号,分别称呼辽国太祖耶律阿保机、其皇后萧氏与其太子耶律倍。
天地人在中国古代也被统称为三才,最早语出《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广为人所知,不仅《易经》是读书人必学的教材,启蒙读物《三字经》里便有“三才者,天地人”的字句。这个概念很早就被道家吸收进理论体系,同时也影响了很多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和理论知识体系,例如在中医的理论中,三才便是指百会、涌泉、璇玑三穴位,中药里也将天冬、地黄、人参称为三才。
辽国起源于游牧民族契丹族,受到过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等影响,创造了独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政权。辽代统治者在建国之初,为了神化其君权,遂借用了三才的概念。史载:“痕德堇可汗殂,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曷鲁等劝进。太祖多三让,从之。元年春正月庚寅,命有司设坛于如迂王集会埚,燔柴告天,即皇帝位。尊母氏为皇太后,立皇后萧氏。北宰相辖刺、南宰相耶律欧里思率群臣上尊号曰天皇帝,后曰地皇后”。不久后,阿保机攻灭了渤海国,“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大臣为他和他的皇后上表请尊号为“天皇帝”、“地皇后”,而在攻灭渤海国后,他又将太子耶律倍封为“人皇王”以提升其地位,赐给了太子天子衣冠,给了他极高的礼遇,让太子主持渤海大局。这正与道教的传统说法中天地人三洞神祗相对应。
《无上秘要》中的《帝王品》引用《三皇经》来解释三皇的尊贵地位:“三皇者,则三洞之尊神......大洞之气,则天皇是矣;洞玄之气,则地皇是矣;洞神之气,则人皇是矣。天皇主气,地皇主神,人皇主生。三合成德,万物化焉。故天皇起于甲子元建之始,治于太元三玄空天;地皇起于甲申太灵之始,治于三元素虚玉天;人皇起于甲寅虚成之始,治于七微浩郁虚玉天”。
由此可见,《三皇经》中对天地人三皇有着清晰的定位,寓意三位神祗依次降临,治理天下。耶律阿保机驾崩以后第二天,“地皇后”便获得了最高权力,成为了辽国第一人,可惜这位地皇后更加偏爱次子耶律德光,并未按照辽太祖的预设,按照“天地人”的次序交替统治天下。在她的操纵下,次子耶律德光继位,为辽太宗。
北京大学罗新教授在分析辽太祖之死这一事件时,提出了另一观点,其认为耶律阿保机是按照内亚游牧民族的传统而来的。其虽然已经坐上了契丹汗位,但此时契丹社会尚未完全转型,长子继承制还未普及。罗新教授原话是:“辽史研究者经常提到契丹可汗的‘世选’制度,大致是说,在耶律阿保机之前,历代契丹可汗皆以世选制产生,即由部族首领聚议,从具备可汗继承资格的男性中推选一人为可汗”。为保证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辽太祖煞费苦心,借助道教深入人心的三才理念、三皇传说为自己儿子铺平了道路,其结果虽然略有差异,但道教文化思想对辽国建国初期的影响也可略见一斑。

(文/华妸   编辑/华伍)

文章来源:天师府道医研究院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