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麻黄汤

时间:2024-01-2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21

麻黄汤,经典的解表方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其方组成为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

麻黄汤的出处

东汉时的《伤寒论》是一部阐述治疗外感疾病的专著,麻黄汤便出自其中,原文记载为“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苦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初唐时期,孙思邈将濒临失传的《伤寒论》搜罗收载于其所著的《千金翼方》中;盛唐时期,王焘亦将《伤寒论》中的诸多理论收录于其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再到北宋年间,南平后主高继冲重新编录了《伤寒论》十卷;宋英宗时期,朝廷命人校正医书雕版刊行,此时形成了《伤寒论》的首次印刷体版本,也是现存《伤寒论》版本中最为重要的一版。

因时代背景的动荡纷乱,《伤寒论》的流传过程多有波折,所幸在宋明时期雕版复刻了下来。因此麻黄汤在历代医籍中也皆有收载,只是剂量和组方略有不同。

图片

麻黄汤的方义功效

我们都知道,解表发汗、宣肺平喘是麻黄汤的主要功效。但是《伤寒论》距今约有18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与实践过程中,药材的药用部位或是炮制方法,很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所以我们在使用麻黄汤时,尽可能的选择与古方相同相近的药物,亦或是现行标准所规定的药物。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主要功用为“发表出汗,止咳逆上气”。麻黄味微苦而性温,入药部位为其草质茎,《伤寒论》原文中对麻黄的要求是“去节”,麻黄去节的部位有茎节和根节两种,但《伤寒论》中并未明确指出去的是哪部分节。虽然《金匮玉函经》、《太平圣惠方》、《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等古籍中都有记载麻黄去根节或是去茎节,但我们现在使用时,以《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仅需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即可。

桂枝:在唐代以前的本草著作中,与桂枝相关的记载多为“牡桂”、“菌桂”或“桂”,直到唐代才把桂、牡桂、梫和木桂都规定为樟科植物肉桂或钝叶桂的树皮,这相当于《中国药典》中的肉桂。因此麻黄汤中的桂枝应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自宋金元之后,肉桂和桂枝的药用部位、性味功效开始分化,如李东垣称“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气薄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此论点普遍为医家所认同。直到20世纪中期,才将桂枝统一为肉桂树的嫩枝条,肉桂统一为肉桂树的干皮或枝皮。综上可知,麻黄汤中所用的桂枝在当时是肉桂,但是从肉桂和桂枝的功效作用来看,在发汗解表方面桂枝更胜一筹。因此我们现在使用时,若从遵古的角度可选用肉桂,若从治疗效果角度可选用桂枝。

杏仁:为杏或山杏的种仁,分苦杏仁和甜杏仁两种,且均以苦杏仁入药。《伤寒论》中对杏仁的炮制要求为“去皮尖”,和“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对照《中国药典》中苦杏仁的炮制方法有炒和燀,其中“燀”与《伤寒论》中的处理方式相似,即为放入沸汤中浸泡后去皮。

甘草:《伤寒论》中要求甘草为炙甘草,但东汉时期的“炙”甘草与后世通行的蜜炙甘草不同。早期的炙甘草应为《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烘烤”,现今常用的蜜炙甘草起源于宋代。所以我们现在使用麻黄汤,可以遵循古制使用烘烤的甘草,亦可参照《中国药典》中甘草的炮制标准。

麻黄汤专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设。方中麻黄为君,开腠发汗、祛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气;桂枝为臣,通达营卫、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发汗,又缓解疼痛之症。杏仁为佐,降利肺气,且与麻黄一宣一降,加强宣肺平喘的功效;炙甘草为使,既能调和宣降,又能缓和麻黄桂的峻烈,使汗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此四味药相伍,表寒散、营卫通,肺气得以宣发,则病症可解。

麻黄汤的应用

《伤寒论》中关于麻黄汤的所有记载,都说明麻黄汤是治疗太阳伤寒最基本的方剂。而《方剂学》中描述麻黄汤的功效为发汗解表和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表现为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无汗而喘,脉浮紧。

后世医家在临床使用时,对此方剂临证化裁,进一步拓展了麻黄汤及其类方在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之外的应用范围。

如外科疾病中的乳腺管闭塞、脉管炎、腰扭伤、腰痛、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等;如内科疾病中的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等;如儿科疾病中的小儿遗尿、小儿支气管炎、百日咳、小儿外感发热和咳喘等;妇科疾病中的闭经和痛经等;耳鼻喉科疾病中的突发性耳聋、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衄等;皮肤科疾病中的湿疹、慢性荨麻疹和皮肤瘙痒等;另外,还有其他疾病如手足如冰冷、肩周炎等等。

加减应用:

1、麻黄汤加白术,有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的功效,主治风寒夹湿的痹证,以及心烦身痛、无汗等症;

2、麻黄汤去桂枝,加紫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有宣肺解表、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肺感风寒导致的痰多咳嗽,以及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等症;

3、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有发汗解表、兼清里热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见恶寒发热且无汗、头身疼痛、烦躁、口渴等;

4、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有发汗解表、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见身疼发热,日晡(即申时)更甚;

5、麻黄汤去杏仁,加白芍、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有外解风寒、内散水饮的功效,主治恶寒发热且无汗、头身疼痛、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等症。

文字整理/ 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