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医学之崇阳思想

时间:2021-05-0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126
传统医学中的崇阳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和历史渊源。《周易》作为中医阴阳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依据,认为阳为主,阴为从。如《易传·系辞》言:“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认为事物的变化因为阴阳交感运动,但阳是主导因素。《易传·彖辞》解释乾卦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突出阳是统领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也都是由阳而起。

图片
《黄帝内经》在表述阴阳时指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但同时,《内经》处处表现出对阳的崇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受《内经》影响,历代医家十分重视阳气的作用。如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大宝论》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认为:“阳旺一分,阴即旺一分,阳衰一分,阴即衰一分”。总的来说,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阳气推动激发生理活动。首先阳气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和津液等有形物质在体内的运行输布,且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女子月经同样需要阳气支持。《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论述了肾中阳气在男女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2、阳气能够温煦人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少火之气壮”。少火即人体阳气,温煦人体各脏腑经络,保持人体体温恒定以及人体代谢的正常。明代医家李念莪认为火是人身的命根,其言:“火者阳气也……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阳不足必会生内寒,在治疗上也多以扶阳为主。中医扶阳派专著《扶阳讲记》记载:“治病之法在于以火消阴”。张仲景《伤寒论》也主要以温阳通阳治疗六经病证,其中附子方34方,桂枝方43方,干姜方24方。
3、阳气调节神志。《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养神,可以使得精神慧爽,阳气养筋可以使筋脉柔和。阳气与神的关系是“气为阳,阳主神”(《景岳全书·中兴论》)。明代医家吴昆和马莳都认为阳气在内化为精微以养神气。清代医家张志聪认为:“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于五脏之神”。水谷精微中精细的那部分用来充养五脏以养神。阳气是指无固定形态的极精微物质和功能的统称,也可以理解为人体的能量。相对于神而言,阳气是相对有形的。无形的神需要将阳气作为依托,才能发挥作用。《类经·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注云:“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阳去则神明乱、筋骨废”。
可以看出,阳气充盈则神清志和,阳气亏虚则神倦。《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名中的“生气”意即人体生命活力。该篇中多有论述阳气失常所产生的证候。比如“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金匮要略》对此解释是:“盖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烦劳则阳气外张,阴不得阳之温固,则精自出而绝于内亦。秋冬之阳气,内而收藏,夏则阳气张浮于外,故益虚而煎厥也”。阳气虚浮于外,而在内阳气亏虚则神无所依,则出现视物昏花,耳鸣耳聋。
图片
同时人体阳气也会受到不良情志的影响。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突然极度开心,会损及阳气;悲哀过度也会伤阳。《素问·痿论》云:“悲哀太甚……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过度的悲哀会使心包络阻滞不通,阳气在内妄动,而使心血下崩,出现尿血。
鉴于阳气的重要作用,在生活中应树立扶阳养生观,特别是阳虚体质之人,更应注重养生保健,保持平人质,防病治病于萌芽未起,提高生命生活质量。
春夏养阳。春夏养阳的观点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四气调神大论》对春夏养阳的理解是:“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天人相应,春夏之时当是阳气升发和隆盛之时,人体内的阳气也都弛张于外,阳气在外的耗泄,常致阳气虚于内,在内需扶助阳气,否则到了秋冬季则难以收藏。
隋唐名医杨上善从阳气升降沉浮的角度阐释:“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春夏是阳气升发时,应扶助阳气以助升发之力。因此,“春夏养阳”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补阳,比如在饮食方面可以多食洋葱、榴梿、茴香之类;而另一方面则是应助阳气升发,顺应阳气的温煦、升散的特性,比如做户外运动但不要大汗淋漓,并要保持心情舒畅,多沐浴阳光,穿衣方面要坚持“春捂”,因初春时节寒凉尚未完全散去,寒易伤阳,过早减少衣物,容易损伤升发的阳气。
食饮有节。民以食为天,最先在阳虚体质的养生调理中应该注意到的是饮食调节。《景岳全书》记载:“生冷内伤,以致脏腑多寒”,阳虚体质之人多不耐寒,体内寒气偏盛。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嗜食像香蕉、西瓜、冰镇饮品和海鲜等性偏寒凉的饮食物。可以多食用一些如桃子、南瓜子、核桃仁、桂花、八角茴香、丁香、沙棘等性温而不燥烈之品。对食物烹饪方法上,应当以炖、蒸为主。尽量不要生食饮食药物,如晨起后不可喝凉水,以免损伤阳气的升发。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这一养生观点出自《素问·上古真天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起居有常”。阳气的盛衰影响睡眠。《灵枢·口问》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对于经常熬夜之人,卫阳无法收于里得不到充分的休养,卫阳虚衰,长期会形成阳虚体质。所以良好的睡眠习惯也是很好的补养阳气的途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四时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明确提出四季起居的时刻表,提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即人应卧于亥时起于寅时;“秋三月……早卧早起”,即人应亥初入睡,卯初起床;“冬三月……早卧晚起”,即人应日落后不久入睡,待太阳升起时起床。
使志无怒。《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强调人的情志要保持舒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负面的情绪损伤人体阳气。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心肌梗死、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也与心理上的负性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片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还要多参加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多进行户外运动,多看一些有趣的喜剧、相声或聆听舒缓心情的音乐,与人相处时应保持平和心态。还应当注意在人际交往中,应少找别人过失,看他人缺点就容易收阴,即恨、怨、恼、怒、烦五种阴质,而找自己的不对,就是扶助自身的阳气祛除阴质。
综上所述,养阳并非一蹴而就,犹如炉灰埋炭,切不可操之过急而服峻猛之剂。应多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习惯着手,辅以传统保健方法,如经常用艾条灸命门、肾俞、关元、大椎等穴位,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扶阳效果。每晚睡前用热盐水或艾草水泡脚至前额微微发汗,既有助于安眠并缓解一身疲劳,还可以激发肾中阳气,祛除体内寒气。还可用热盐敷关元,以补肾阳。平时多推拿足太阳膀胱经也有助于激发阳气等等。如此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必能达到改善体质、阴平阳秘之功效。
(文/华汛   编辑/华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