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节律养生

时间:2024-02-0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80

节律是指季节时令或某些物体运动的节奏和规律。《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萨祖《雷说》言:“以人为万物之灵,皆禀天地之余气”。古人讲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节律也是人的节律,只有顺应自然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

昼夜节律

地球不停地自转,日升日落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会产生影响,昼夜交替是人类最易感受到的自然节律。阴阳学说贯穿整个中医体系,于昼夜而言,昼为阳,夜为阴,昼夜交替,阴阳消长,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也会发生规律性改变。

《灵枢·口问》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言:“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所以,养生要遵循昼夜节律进行调养。

图片

旦者,晨也。中医学认为早晨人体阳气升发,而懒床会影响阳气升发。同时,早晨身体各器官功能也处于升发状态,所以要吃好早餐为身体供能。

中午,阳气升发到最旺,吃好午餐为身体补充丰富的营养物质至关重要。同时,阳极而生阴,此时睡午觉可以补充上午耗散的阳气以及保护初生之阴气,但睡眠时间也不宜过长。

傍晚,自然界阳气渐消、阴气渐盛,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应减少剧烈运动,同时晚饭宜少吃。

夜晚,人体阳气进一步收敛,此时应早点休息,切勿熬夜,同时睡前不宜再进食。深夜子时(23点-1点)是一阳初生之时,此时应处于睡眠状态。

朔望节律

人有离合,月有圆缺,月之朔望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节律现象。朔望时刻,宇宙中太阳、月亮、地球排成一条近似直线,海洋会发生大潮,人之气血也受到影响。

《素问·八正神明论》言:“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农历定朔日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农历的每月初一为朔日,相应的望日会出现在农历十五附近几天,所以初一、十五是养生的关键节点。农历初一前后月缺无光,宜食用红枣、桂圆等补养气血的食物,不宜熬夜。十五月圆前后,应避免过于温补,可以食用一些滋阴食物,注意把控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在道教文化里,每逢初一、十五日会举行早课上表祈福活动,祝由学员也宜在初一、十五日诵持《灵官真经》,既可获得庇佑,又可得诵经利益。

图片

四季节律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一年中四季分明。四季交替属于大的自然节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整个自然环境都受其影响,而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亦有相应变化。

从中医角度看,四季变换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则有利于身心健康。

春属木,为少阳之气,主生发,与肝相应。春季养生宜顺应木气,生发自身阳气;不可熬夜,需早起;适当食用一些性味辛温的食物,助发阳气;宜春游踏青,抒发情志。

夏属火,为太阳之气,主生长,与心相应。夏季适合多晒太阳、多运动,活跃气血,使自身阳气与自然界太阳气相一致;夏季昼长夜短,可适当晚睡早起,宜午休;饮食方面宜少食生冷,同时注意清热解暑;夏气通心,适宜静心养神。

秋属金,为少阴之气,主收敛,与肺相应。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生,适当“秋冻”可收敛阳气;饮食方面需注意润燥养肺;秋季万物凋零,注意宣泄悲凉之气。

冬属水,为太阴之气,主闭藏,与肾相应。冬季要藏阳气、养阴气,宜早睡晚起;饮食上可适当温补,也可食用色黑的食物补肾气;冬季需防情绪低落,宜调畅情志。

人生天地间,受自然规律的制约,顺应自然是中医重要的养生原则。养生宜适应昼夜晨昏、朔望盈亏和四季气候的节律变化,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