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芍药甘草汤

时间:2024-02-0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78

芍药甘草汤,入选首批《古代经典名方名方目录》,被誉为止痛第一方。顾名而知,本方由芍药与甘草组成。

芍药甘草汤的来源

芍药甘草汤最早出自《伤寒论》,“伤寒脉浮,自出汗,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是太阳表虚证,而心烦、脚挛急是阴虚筋脉失养之象,然而若厥逆之象得到缓解,但仍“脚挛急”,这样的则用芍药甘草汤,此为芍药甘草汤最早最根本的作用。

《伤寒溯源集》中则认为“重与芍药甘草汤,以和阴养血,舒其筋而环其拘急,胫乃得伸矣”,这说明了芍药甘草汤是以和阴养血来治疗脚挛急。

本方剂最初组方中芍药与甘草是等量的。从《伤寒论》、《伤寒总病论》、《医宗必读》、《医门八法》、《经方实验录》等历代医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芍药与甘草等量配伍时,其功效以缓解挛急为主,当芍药的用量多于甘草时,其功效以止痛解痉为主。

综上可知,芍药甘草汤中芍药为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甘草为臣,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两药合用,筋脉得养挛急自平。

图片

芍药甘草汤的方义功效

我们知道,芍药有白芍和赤芍之分,其功效也有不同。那《伤寒论》原文中的芍药到底是白芍还是赤芍呢?

白芍出自《神农本草经》,而赤芍是到了宋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也是在此时,才将白芍与赤芍做了明确的区分,如《本草图经》中载“芍药,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又如《汤液本草》中载“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再如《太平圣惠方》中提到“芍药有二种,一者金芍药,一者木芍药,救病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文中金芍药即指白芍,木芍药即指赤芍。

南宋医学家许叔微曾从赤芍与白芍的功能主治出发,结合历代医籍中的方证进行过类推,得出《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为白芍无误。

古时,芍药除了生用之外,还有炒制、酒浸和酒炒等方式入药。可《伤寒论》中对芍药的炮制方法未有明说,但后世历代医书所记载的芍药甘草汤大都以生用为主。另外,《医学正传》、《医学心悟》、《医门八法》等医书中记载了酒炒或醋炒芍药的炮制方法,使得芍药甘草汤的主治病证从治疗脚挛急变成治疗腹痛、胃气病等。因此可以得出,《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应为生用芍药。

历代古书中关于甘草的炮制方法记载较多,这是通过对甘草的加工,使其泻补的作用各异。虽然现代甘草的炮制方法主要以蜜制为主,但在《伤寒论》时期的炙甘草为烘烤之意,这是一种将甘草置于锅内用文火微炒的加热方法。

芍药甘草汤的解痉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芍药与甘草分配比例的影响。如《伤寒论》中芍药与甘草等量,其主治筋脉失濡腿脚挛急;《传信适用方》中选取赤芍,且几倍于甘草,其主治腿脚赤肿疼痛及胸膈痞满;《魏氏家藏方》中白芍两倍于甘草,其主治湿热脚气不能步行;《医学正传》选用酒炒芍药,与甘草等量,其主治四时腹痛;《医门八法》中选用醋炒白芍,且三倍于甘草,其主治胃气痛;《经方实验录》中选用赤芍、白芍与甘草,其主治足肿痛等等。

芍药甘草汤作为经典方剂,仅用两味药材就达到了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的功效。虽然经过了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演变,各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也各有加减和调整,但始终是建立在芍药为君甘草为臣的基础上。

图片

芍药甘草汤的应用

芍药甘草汤最早主要被运用于治疗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痉挛等病证。但是现代药理药效学研究发现,芍药甘草汤除了具有解痉、镇痛的疗效外,还有抗炎、止咳平喘、保肝护肝、保护胃黏膜、调节免疫力等作用。

单独应用:芍药50克、炙甘草10克,主治肌肉痛性痉挛;芍药30克、甘草15克,主治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赤芍、甘草各50克,主治急性乳腺炎;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再加桂枝10克、川芎10克,主治指屈肌腱腱鞘炎;白芍15克、甘草9克,主治哮喘急性发作等。

加减应用:白芍30克、甘草25克、代赭石20克、柿蒂 10克,主治膈肌痉挛;芍药30克、甘草15克、附子15克,主治坐骨神经痛;白芍20克、甘草8克、延胡索10克、丹参15克,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白芍15克、香附15克、甘草15克,主治消化道溃疡等。

与其它方剂合用:芍药甘草汤合白头翁汤,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牵正芍药甘草汤,主治面肌痉挛;承气芍药甘草汤,主治肠梗阻;芍药甘草汤合五虎追风散,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芍药甘草汤组方精简,配伍明确且疗效显著,我们在尊古守正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现代临床的实际需要,以最大程度发挥古代经典名方的临床优势。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