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年太岁星君李诚大将军为何能够功德成神?

时间:2024-02-1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55

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中一个轮回需要60年,称为一甲子。传说在这60年里面,每一年天上都会派一位神仙出来值年,这些值年太岁神无一不是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的人,成为无数人敬仰,成为神明受人祭拜。

癸卯年已近岁末,甲辰将至,在甲辰太岁李诚大将军上任之前,我们也很有必要事先了解一下,这位掌管2024人间一整年福祸的年度“最大领导人”的生平。
图片
据文献记载,甲辰太岁李诚元时降生于渭南,字克诚,渭南人,为陇右宪司掾,擢知三原。性至孝,操履清洁,居官宽而能察,威以济惠,任德缓刑,劝农兴学,屏除奸盗,钤柬群吏兵,盗贼闻其名而不敢人。时河南寇贼不轨,天兵徂征,转粟挽刍。赋役倍他日,诚量户高下而均其徭。民不告病,一境安堵,时称循良,廉能足称焉。
那为何李诚会被民间奉为太岁呢?我们总结其重要的几个成就,仁政爱民、劝助农耕、不压榨百姓。其实落实好上面几点对于处在元蒙政权下的汉族官员是比较难的,但李诚大将军是目光长远具有大智慧的人,他能感召自己并带领民众去完成,最终功德成神。
第一件事情是仁政爱民,崇尚学习。
仁政爱民是个人修养问题,是当权者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如果能够每日三省吾身,做到心系百姓,则自然能够仁政爱民。而崇尚学习,则不是简单的改造自己,而是让周边的民众都去崇尚学习。这个事情放在古代除元代以外都是不需要动员的,我们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崇尚学习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不需要外力推动的。而在元代,统治者把民众分成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除了蒙古族外的少数民族);第三等是北方汉人;第四等是南方汉人。在科举考试中,凡中选的举人和进士都分列二榜:蒙古 、色目人一榜,称右榜;北方汉人、南方汉人一榜,称左榜。正是这样的区分,北方汉人过五关斩六将上岸之后,所受到的朝廷待遇和官职大小都跟前二等人相差甚远。
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都会觉着,读书学习这个道路付出的艰辛和回报不成正比。然而,体制内的李诚大将军何尝不明白其中的错综复杂,何尝不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而其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不仅是看破生活之后,依然劝导自己的民众热爱生活,相信未来。他更是明白,读书识字更多的是个人眼界水平的提高,解决问题办法增多,看透问题本质能力加强,这对于个人生活而言都是无尽的财富。所以,在读数上升通道不是很宽敞的情况下,依然兴办学校,教育民众学习,这个人是有大智慧的人。
第二件事情是顺应时局,劝助农耕
每一个好的制度也都存在弊端。比如说屯田制自1274年在陕西设置河曲营田使司后,在1287年设置屯田总管府。当然,还是色目人任职管理。然而,这些色目人是管理不了这些蒙古王爷的,必然出现“岁可的谷,给王府之需”的半农奴制的现象。王府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必然会实行“驱口”制,把一些有生产力的民众变成了奴隶。李诚大将军要求三原县民众依然进行农耕,结果分为两种,不好的结果是进行屯田制,可能部分好的田地会被长安周边的王爷强行蚕食。好的结果就是开荒屯田,获得大丰收,老百姓丰衣足食。但是相对偏远地区的三原,显然获得好的结果的概率会更大一些,这就是夹缝中求生存,一股清醒的清流。
如果从上到下的角度不要求进行屯田耕种,这也并不太会影响周边王爷对毗邻地区的蚕食,无疑更加剧了该地区民众所拥有的田地总数量减小,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必然会出现食不果腹的情况。因此为了糊口果腹民众不得不进行迁移,最终的结果就是丧失土地会成为庄园王爷的奴隶,从而成为不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体。试想一下,是成为封建社会的“小农”依靠几分薄田糊口好,还是成为奴隶制度下的庄园“奴隶”好呢?所以屯田是封建社会下当地民众生存的根本,屯田更是无论环境多恶劣都要坚持的底线。
图片
第三件事情就是爱护百姓,摊派粮食
中国封建社会唐、宋时期大抵实行的是以土地、资产为征税重点的税制,因此唐宋的社会繁荣都是世界之最。而元代实行的则是较为落后的人头丁税。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你贫穷富有,都需要按照人头来交税,这种税制对于很多没有资产靠天吃饭的劳苦大众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因此李诚大将军为了筹集军饷,按照百姓家庭的贫富差别,分别摊派,这就是在保护民众,以免给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这是为了完成任务的灵活变通,更是一个有良心的地方父母官。前两个方面的事情还是个人认知层面的执政哲学。而做最后一件事情则是一股清流、不浊于世。试想一下,让富人多拿出一部分钱粮,动了富人奶酪,中间遇到的阻力会有多大?而做这些好事又需要多下多少功夫,又要引来多少同仁的不理解?但是,李诚大将军只是想给所有的民众一条活路,纵使遇到再多的不理解也要把好事做好。
历史上,武官被奉为太岁的相对较多。而文官出身的李诚显然为当地民众做出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极致。就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的李诚,值得被奉为李诚大将军。

文字编辑/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