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说祈雨,古代道士是如何“呼风唤雨”的

时间:2024-02-20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158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时节,气温升高,降雨开始,万物复苏,意味着春天要来临了。

水是农业的命脉,在生产力相对落后、主要是靠天吃饭的古代农耕社会,风调雨顺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是百姓最朴素的期盼,因此“久旱逢甘霖”被古人誉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乾卦的“乾元”之德,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一种基本精神。在干旱这一天灾面前,中国人从来不甘听天由命,先民们不仅因地种植、兴修水利,还——向天祈雨。

祈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祈雨,通俗而言就是求雨,作为一种沟通天地的仪式早已有之。在神明掌管万物以及“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指导下,各朝各代,上至官方,下至民间,几乎都有祈雨的相关记载。

夏朝就有祈雨这种活动,从商代开始,祈雨习俗已变得十分盛行了。著名的商汤祈雨的故事,更是有史为证:“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翦其爪、发,自以为牺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即至,洽于四海”。

西周时,祈雨的礼仪日臻完备,国家设有专司祈雨的巫师。据《周礼》记载,周朝设春官大宗伯职位,其任务是祭祀天神、地和人鬼,并明确规定:“司巫掌握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到了汉代,“雩礼”在国家祭祀礼制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汉大儒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其中详细记载了汉代祈雨的内容和仪式。可以看出,汉代祈雨虽延用了远古祈雨巫术的主要礼仪,但已将其纳入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中。

东汉以降,大规模的巫术已基本绝迹,但造土龙祈雨的方式却延续下来。唐代祈雨礼更为具体,且多倾向于向神明祈祷,同时又出现了画龙祈雨法、蜥蜴祈雨法等。

宋代时,中国百姓信奉的掌管河泽云雨之神——“龙王”得到朝廷的认可,每遇较大的旱灾,朝廷便派遣官吏到各大寺庙祈拜“龙王”降雨,乃至皇帝也经常亲自参与祈雨。而后的元明清三朝,祈雨礼更加丰富,虽然巫术祈雨逐渐隐匿于民间,道教祈雨却一直生生不息。

图片

古代道士如何呼风唤雨

道教有这么一句话,叫“道以术显”,意思就是大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要通过术来彰显,即便是道教祖师,也不能只通过口头谈经论玄来弘道,拿出真本领才能令人信服。

自古以来,道教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祈晴祷雨、驱邪治病、超亡度灵等经世致用之法,都是道士弘道的重要途径。历史上,诸多道派都有秘传的“呼风唤雨”之法,道教祈雨在中国曾发挥重要作用。

道士祈雨通常有一套完备的仪程,包括祈雨咒、祈雨符、祈雨经文、祈雨表文等,祈雨祷告之神,有雨师、龙王、诸庙神、诸城隍、雷部、水部等神明。

《搜神记》记载,孙权与葛玄一同游宴,看见道旁有老百姓求雨。孙权便问:“百姓请雨,安可得乎?”葛玄回答说:“易得耳。”于是请雨书符着社中,顷刻间,天地晦明,大雨流淹。

李商隐《为舍人绛郡公郑州祷雨文》说:“郑州刺史李某,谨请茅山道士冯角,祷请于水府真官。”唐代独孤霖《玉晨观祈雨叹道文》提到女道士祷雨,云:“旱苗方瘁,膏润不沾。女道士某等奉为皇帝依教发诚,循仪启愿,……遂使触石未周,遽闻泛洒,随风而远,俄睹滂沱”。

雷法,作为道士的大招,妙用无穷,当然也可以用来祈雨。史书记载,宋朝旱灾极多,由此宋朝对祈雨十分重视,道士林灵素、王文卿等都擅长祈雨,并因此受到皇帝的嘉奖。元代武当山道士张守清,得清微雷法之秘,三次成功祈雨,至今为人称赞。

萨守坚天师得虚靖天师、林灵素、王文卿之真传,也是集雷法之大成者,法力非常高强,他在《雷说》中写道“(得授真传之后)驱雷役电,祷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荡疠,炼度幽魂,普施符水,累行累验,如谷应声。”

降雨由神明掌管,道士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呢?这正是道法灵验的秘密所在。从《雷说》中或许可以略窥门径:

“行先天大道之法,遣自己元神之将,谓之法也。”

“人能聚五行之炁,运五行之炁为五雷,则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炁合炁,以神合神,岂不如响斯答耶。夫二炁五行萃于人之一身,非通道者不足以语法也。”

“吹而为风,运而为雷,嘘而为云,呵而为雨,千变万化,千态万状,种种皆心内物。”

“须要具述事由,虔奏上帝,尽我虔切之忱,然后却移文合属,役龙行雨。”

总之,祈雨是古人应对旱灾的一种方式,蕴含着对天地自然之理的认识和运用,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我们可以从“道法自然”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这一现象,更加全面和客观地了解祈雨的历史和文化。

文字整理/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