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 茯苓

时间:2024-03-0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0
淮南子》云“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古人认为茯苓是松树精华所化生的神灵之物,有伏藏的特性,所以取名“伏灵”(茯苓)。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茯苓也是药食同源的食材,既有药用价值,也有食用价值,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茯苓的功效。

图片

茯苓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茯苓里面含有茯苓多糖、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卵磷脂,以及多种酶和钾盐等,具有利尿,镇静,抗肿瘤,抗衰老,增加心肌收缩力,提升免疫功能,保护肝脏,降低转氨酶,抗溃疡等作用。

除了上述现代医学的研究之外,我国古代医学对茯苓早就有了充分认识,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另外,我国古代医书对茯苓也有诸多记载,下面列出几条。

《本经》记载:“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别录》记载:“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药性论》记载:“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日华子本草》记载:“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伤寒明理论》记载:“渗水缓脾”。

《医学启源》记载:“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

《主治秘诀》记载:“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本草衍义》记载:“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用药心法》记载:“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汤液本草》记载:“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

《本草衍义补遗》记载:“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

图片

根据茯苓不同部位及药效,可入药部分为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

茯苓外面的褐色的表皮称为茯苓皮,靠近茯苓皮的一层淡红色的疏松组织叫赤茯苓,最里面的白色的部分称为白茯苓,因为茯苓生于松木,靠近树根的部分称为茯神。

茯苓皮最善走表,善利肌肤之水,功效方面以利水消肿为长。白茯苓偏入气分,赤茯苓偏入血分;补脾益心方面,白茯苓优于赤茯苓;分利水湿,行血消瘀方面,赤茯苓胜于白茯苓;茯神攻专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

我们平时说的茯苓,一般指的就是白茯苓。

茯苓的药膳

以上我们详细介绍了茯苓的功效,茯苓具有食用价值,同时也有很好的药用价值,那么茯苓如何食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养生功效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几款关于茯苓的药膳。

1、四神猪骨汤

淮山药30g,茯苓30g,芡实30g,莲子15颗,陈皮5g,猪骨500g

做法:锅中加入清水煮沸,然后把以上食材全部放入锅中煲汤即可。

功效:健脾,养颜,祛湿。

2、茯苓薏米饼

茯苓20g,薏苡仁20g,面粉50g

做法:茯苓、薏苡仁研成细末,与面粉一起和匀,然后做成饼,蒸熟即可服用。

功效:调和脾胃、促进饮食

图片

3、四神豆浆

芡实15g、山药15g、莲子15g、茯苓15g

做法:以上材料浸泡半天,然后用豆浆机,加入适量水,打成浆即可。

功效:健脾补肾、养心安神。

4、茯苓大枣粥

大枣5个,粳米50g,茯苓粉20g,白糖适量。

做法:大枣洗干净去核,与粳米一起煮粥,粥煮好之后,加入茯苓粉和白糖调匀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5、茯苓鹌鹑蛋汤

茯苓粉20g,鹌鹑蛋2个,白糖适量。

做法:2个鹌鹑蛋打入碗内与茯苓粉一起搅拌均匀;锅内加冷水适量,煮沸后,将搅拌均匀的茯苓粉、鹌鹑蛋倒入沸水中,同时加入白糖,熟透后即可服用。

功效:可缓解体虚疲劳、肾虚水肿。

图片

食用茯苓的注意事项及储存方法

以上介绍了茯苓的养生功效和几种关于茯苓的日常养生药膳,茯苓虽然是药食同源的食材,但服用和储存方面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阴虚火旺者慎用。因为这类患者的阴液亏虚,而茯苓有利水功效,服用后会导致病情更为严重。

2、糖尿病患者应少食或遵医嘱。茯苓里面富含大量的淀粉,进入体内会转换成一定的糖分,造成血糖的升高。

3、肾虚多尿、气虚下陷者不宜食用。茯苓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会导致小便次数增多,容易损伤身体元气,因此如果使用不当会加重以上病情。

4、过敏人群不宜服用。避免引起胸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5、服用茯苓应避免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等,这些会影响茯苓的功效。

6、孕妇慎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文字整理/华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