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据不同时节来调节情志

时间:2024-03-09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85
中医里有“治未病”这个概念,这并不单单是对身体疾病的预防,对心理疾病的预防也有这一说法,最简单的一种便是根据环境变化来调节自身,适应外界。比如,通过调节七情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通过涵德养性来适应生命过程的变化。在中医心理学思想中,这些通过调神理情、涵德养性来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方式深入民心,是传承多年的养生之道。

图片

一、《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中讲到“四气调神大论”: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生化特点;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活动。此一方法论主要告诉我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四气调神强调在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饮食、药草、吐纳、养生的方式生活,还包括日常行住坐卧的建议。根据四季调神的观点,四季的情志调摄应按照四季生长化收藏的不同特点进行:春季天地俱生,应养肝,使肝气升发而情志舒畅。夏季天地气蒸,勿因昼长炎热而生烦躁之情,应当养心静神,保持宁静愉快的心情。秋季肃杀之气降临,形神调摄也应顺其收成之势以缓秋刑。同时避免“悲秋”,产生失落惆怅情绪。冬季万物蛰藏、阴气盛实的季节,形神调摄应当潜藏之势,情志活动则应静谧内敛,不为物欲愿望所动,使心境恬愉安宁,若有所得。

只要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做好摄神调养,可使诸脏相生,带来勃勃生机,将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防治各种疾病。

图片

二、调节情志之偏颇

正常的情志活动属于精神心理活动范畴,是人体内在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现象,一般不会使人发病。但若遇情志偏颇甚至情志失常,超过了正常范畴,又不能及时协调和适应时,就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在突然、强烈或长期的刺激下,可能会引起重度或长期的精神紧张时,都有可能使人健康受到影响。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常,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生活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让人情志失调,情志成为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调摄情志偏颇、稳定情绪状态,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矫正负面性格和不良行为,积极主动搞好心理健康,把我们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适应无常,恬淡虚无,不为情志所伤。

三、涵德养性,节阴阳而调柔刚

我们的人生随着年龄增长,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变化,适应心理状态的变化,保持内在环境的稳定,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健康要求不完全一样,但无论哪一个年龄段,先贤大德们都非常注重涵德养性。

道德是人的精神支柱,中医提出“节阴阳而调柔刚”,就是要我们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的缺点。“德润身”和“大德必得其寿”等观点说明了涵德养性,是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重要方法之一。重德行善、性情温和宽厚的人不论何时何地、哪个年龄段都能精神内守,心身健康。

文字整理/华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