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如何预防精神障碍

时间:2024-03-1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78

情感性精神障碍在中医心理学中,属于情志病的一种。情志病主要是因为七情过用,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而导致的以情绪异常为主的病症。

广义的情志病包括:以情志刺激为主因,以情志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抑郁症、癫狂症等;躯体性疾病病变过程中出现的情志异常,并以躯体症状为主者,如哮喘、痛经等;由躯体病变所致的,以神志异常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如太阳蓄血,热入血室等。

狭义的情治病是指因七情过用而导致的、以情志异常为主症的病症,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非气性性,非器质性睡眠障碍、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较为接近。

朱熹在《朱子语类》里曾说:“喜怒哀乐,乃是感物而有,犹镜中之影,镜未照物,安得有影。”

说明人的情志变动是由外物的刺激引起的。情志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结果,且受主观经验、意识水平的影响。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自行调节、控制、缓冲所受刺激,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

图片

接下来说几种预防精神障碍发生的方法。

一、宽容豁达

可以在精神愉悦的状态下,心境宽广,减少私欲和忧愁,不强求难以实现的事情,性格开朗,情绪积极乐观,关心他人,努力保持良好的心境愉悦。要做到豁达,就应该随遇而安,以坦荡豁达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从容大度,不为琐事忧愁,不为烦恼所困扰;在喜怒忧思之间保持适度,不任性妄为。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适嗜欲于世欲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意思是在世俗欲望之间,内心不存怒恨之情,则没有杂念的烦扰。加强性情的修养和自我控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精神障碍很有帮助。

二、轻松愉悦

通过保持轻松愉悦的良好情绪,可以控制和调节由于紧张过度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异常变化,例如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出汗、尿频、血压升高、动作不协调等。消除紧张情绪的关键在于具备随时应对紧急状态的心理水平,换言之就是练习如何情绪稳定,学会迅速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高度的自我调节能力。

此外,还需要善于转移紧张情绪,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场面和情境,可以通过冥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来稳定情绪。例如,采用腹式呼吸法、做肌肉松弛训练、经常练习五气朝元养生功等。

三、化解怒火

怒气是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体验,也是最为常见的负性情绪变化。人身之气,贵顺而不贵逆。顺则百脉畅利,逆则四体违和。所谓怒则伤肝,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能疏泄情志活动。郁怒之人,待其怒泄之后,立觉心胸宽舒。所以化解怒火对疏泄情志至关重要。

发怒时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尽量减少或避开刺激,以沟通、转移话题等疏导方法降低怒气值,避免社会心理矛盾和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修身养性,注重自我涵养,切不可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动辄发火。多多学习怎样避开可能引发“动肝火”的刺激源。

四、稳定心绪

通过保持愉快而平静的心境,可以使心灵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调节脏腑功能,保持良好的食欲、安稳的睡眠和充沛的精力,充分释放机体的潜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做到这点,就需要真正理解何为“道法自然”,凡事顺其自然。

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和发展多方面的兴趣陶冶性情,丰富精神生活。兴趣狭窄、见识浅薄往往会导致在分析、理解问题时产生非理性的情绪障碍,干扰心境,造成消极情绪,影响心身健康。正如古人所说:“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因此,学会理性思考,逐步掌握自我情绪调控的技巧,排除来自主观和客观方面的不良精神刺激,使自己处于“恬淡”、“怡悦”、“怡然自得”的心境对预防精神障碍具有积极的意义。

图片

五、关注喜悦

生活中如果有不如意的地方,那必然会有相应的如意,如果始终置身于“不如意”之中,没有对比,形成习惯,那我们如何得知这样的生活是“不如意”的?

所以,遇事可以多想想哪些美好的瞬间,通过直接置身或回忆再现过去令人愉悦的经历,可以改善和调节消极情绪状态。此外,积极追求、享受生活中美好事物也是重要的。如果某件事或某个人实在令人不舒服,可以暂时做心理脱敏,着眼于其他自己喜爱的活动或兴趣,从中获得愉悦情绪,这也是一种简单且理想的自我调节方法。

心与身是交互作用的,心灵与躯体可以相互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身体时刻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状态,对情志病的预防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心理与身体的健康,关注自己,热爱生活。

文字整理/华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