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痛”症有哪些

时间:2024-03-16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96

通常生病会伴随有痛感,民间俗称“十病九痛”,是致病因素在机体发生病理改变从而产生的不适感。古时疼痛多出现在狩猎、战争和生产活动中,是人类最认识疾病的最早、也是直观的感受。所以,在《说文解字》中对痛的解释是:“痛,病也”。

引起疼痛的病因有很多,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是导致其发生的根本。经络脏腑以及筋骨气血产生痹阻、血脉瘀滞引起,即是不通则痛。使其通畅,疼痛自去。而当气血不足、津液缺失,脏腑、经脉等失去濡养也会表现出疼痛,因虚导致疼痛,即是不荣则痛。只要补益气血、津液,疼痛也会自去。痛症多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1、气滞导致:

多见于胸腹、两胁。常有胀满、胸闷、打嗝嗳气等症状。而且患者多情志郁闷。

2、外邪导致:

如风邪侵入关节骨缝,或寒邪、湿邪侵入机体,都可导致疼痛。还有是火邪侵入。前者多以游走性、喜温喜按、绵延不愈的特点。后者则容易引发疮疔、肿毒等疼痛,且痛处不可碰,并伴有口渴发热的症状。

3、血瘀导致:

即是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淤积于一处。除了气滞、气虚、寒凝之外,外力撞击也容易在伤处形成血瘀。其痛处多为固定,犹如针刺,且夜间更甚。若是久淤则容易引发经脉拘急。

4、气血虚弱导致:

多因津液不足、经脉失养,表现为绵绵痛感不绝,浑身酸软无力、喜温喜按。另小腹触之多寒、隐痛、肢体末端有麻木感。

不同的病情,痛得也不一样,且种类繁多如:风痛、寒痛、湿痛、热(火)痛、结痛、气痛、瘀痛、食痛、饮痛、虫痛、虚痛、劳倦痛等,各类型疼痛可单独或夹杂出现;按疼痛的表现,可分为酸痛、重痛、胀痛、满(痞)痛、缓痛、掣痛、扭痛、引痛、刺痛、冷痛、热痛、走痛、肿痛;按痛的程度有微痛、小痛、隐痛、急痛、痛甚和苦痛;按痛的时间分为卒痛、时痛、乍痛、痛甚不休。

所以,医生在问诊时,对病人的痛感要着重关注,这也是判断病情的重要参考。下面选几种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痛感进行介绍:

1、胀痛:

指同时具有胀与痛的感觉,在胸腹部和头部较为多见。

2、刺痛:

指的如同针刺状痛感。全身都有可能出现刺痛,多半是淤血导致。

3、走串痛:

指的是疼痛部位会游走不定。如在腹部,多因气滞;如在肢体关节,多因风寒湿痹。

4、冷痛:

即是同时具有冷感和痛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热敷痛处。

5、热痛:

即是同时具有灼热和痛感,喜冷。多半是阴虚火旺导致,或是长期处于火热环境中被火邪所伤。

6、隐痛:

即是隐隐作痛,痛感不是特别强烈,但绵绵不休。隐痛多发于气血亏虚、体内风寒湿盛。

7、重痛:

即是伴有沉重感的疼痛。常见于头肩、腰背和四肢,多是湿邪困顿、阻碍气机导致。

8、绞痛:

即是痛处有如刀绞,且痛感剧烈。此痛成因较多、且情况严重,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如出现绞痛,应立即就医。

图片

疼痛是生病非常常见的症状,甚至可以说疼痛就是生病的信号。非常多的疾病都可以导致有痛感,但解除痛感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疏风止痛:

此法针对的是因风邪侵入而导致的诸多痛感。风邪多半又容易夹带寒邪和湿邪。多见于头痛项强、恶风发热、咳嗽身痛、皮肤痒痛、骨酸骨痛等症状。临床多用疏风散寒止痛、疏风燥湿止痛、或者疏风清热止痛等治法。代表方剂有:羌活胜湿汤、防风汤、荆防败散等。平常也可用桂枝、桑叶、荆芥、防风等进行调理。

2、散寒止痛:

此法多适用于寒邪外侵。多见于恶寒发热、身痛、咳吐白痰清痰;小腹冷痛、呕吐腹泻等。常用方剂有: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藿香正气散、干姜汤等。

3、理气止痛:

此法多用于情志郁闷、愤怒、气结导致肝经不畅,或实邪阻滞导致腑气不通的痛证。多见胸胁、乳房、小腹胀痛,或小腹串痛、隐痛等。以疏肝理气、驱逐邪实为治疗思路。代表方剂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汤、逍遥散等。

4、活血止痛:

此发多用于因寒邪凝滞、气滞瘀结、外伤撞击等导致淤血不散而引发的痛症。其痛如刺、痛点固定、皮表或有紫瘢、或唇色乌紫等表象。以温通血脉、活血化瘀为施治思路。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小腹逐瘀汤等。

5、化积止痛:

此法多用于暴饮暴食或饮食停滞造成痞满腹痛、运化无力等症。多见胸闷腹满、不思饮食、腹痛腹泻、排泄物臭秽等。代表方剂有:积实槟榔丸、枳实导滞丸、保和丸等。平时也可用山楂、陈曲、锅巴、鸡内金、莱菔子等进行消食化积。

6、益气止痛:

此法多用于气虚、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等诸痛。属于不荣则痛的类型,多见于头痛头晕,小腹隐隐作痛,且遇劳加重的现象。代表方剂有:升陷汤、补中益气汤等。平时也可多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红枣、淮山、甘草等进行滋补。

7、补血止痛:

此法多用于血虚导致的痛症,如大病久病之后的血亏失养、崩漏带下,多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或者月事过后的小腹隐痛、坠痛、腰部冷痛等。血虚之人面色、唇色苍白、指甲苍白、畏冷。代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八珍汤等。平常可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桂圆等进行滋补。

8、养阴止痛:

此法多适用在肝肾元气不足、阴精亏虚、经络失养导致的痛症。多有腰腹部酸痛、两胁隐痛、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平常也可多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麦冬、天冬、五味子等进行滋补。

9、温阳止痛:

此法多用于脾肾两脏阳气不足,不能温阳五脏,内有虚寒所致诸痛。肚脐周围多有隐痛,腰膝多酸痛、畏寒微冷、四肢冰凉,喜温喜揉喜按,且遇寒加重、遇热则缓。常用方剂有:附子理中汤、小建中汤、金匮肾气丸等。平常可以用肉桂、干姜、桂枝、花椒、胡椒等进行滋补调养。

需要注意的是,痛症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表现不一,需要辨证施治。实者损其余,虚者补其不足,为治痛之本。只有使患者风者疏、寒者散、热者清、湿者除、塞者通、积者化、瘀者消、滞者行、陷者升、浮者潜、枯者荣,从而经络疏通、气机调畅、阴平阳秘、脏腑调和,自然诸痛消除。

文字整理/华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