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读经

时间:2024-03-2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66

你是怎么读经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当师父把某部经书传授给弟子之后,弟子捧着这本经又该怎么读呢?

相信很多人,从小关于“经”的第一印象就是《西游记》里面唐僧和各类神仙念经时候的样子,微微闭着双眼,嘴巴快速的蠕动着,细不可闻如蚊子般的嗡嗡声……

所以,很多人念经可能也是这样的。以极小的声音快速的读着,甚至就用眼睛看,心里在默读。一目十行扫过,就如同自己读过。

那这样读经有效果么?

当然有,这种默读默看总比不读不看效果要好。

但这样“读”经,经文入了我们的心没有呢?

图片

我们先说说,读和看的区别

看,顾名思义就是拿起一本书用眼睛浏览上面的一字一句,理解文字意思、领会思想。

而读,则重在发声,从视觉、听觉以及口腔的肌肉运动三方面都参与了进来。就像朱熹曾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既然知道了两者有合区别,那又有什么用呢?现在的书也好,经典也罢,那么多,我们如果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出来,每天就算读到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也没用,效率太低了嘛!

两者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看,一般是大部头著作、新闻、小说等。这些内容,能用眼睛快速的了解全部的内容,能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

读,则适用于历经千年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文章。如《道德经》、《清静经》、《诗经》、《唐诗宋词》等,这些值得反复诵读、反复体悟的名著。这些经典作品,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般看过去,就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不知其味。

在《曾国藩家书》中就明确记载了,他所认为的“读书之法”即是看、读、写、作四样每日缺一不可。用他的话说是:“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会王之文……”这是曾国藩书信教导儿子的读书之法,可谓是用心良苦。不仅列出书单,而且还用了生动的比喻,拿“战争”和“钱财”来打比方,让儿子曾纪泽印象深刻。

他说,看书就像是在做生意,讲求效益最大化。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而读书就像是在家里不出门,自然也就不会花钱。如果拿打仗来做比喻,看书就像是主动出击,攻城略地;而读书则就是深挖墙广积粮,建立防御力强的护城河,顽强的守住城池。

所以,在曾国藩看来,看书是功利的行为,收获大、有实用、是发家致富、开拓疆域的上上之选。而读书就“效率低下”许多,下了许多笨功夫。虽然不会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能温润心灵、健全人格,能夯实基本功和增加底蕴。

市面上的书很多,有些畅销书、工具书、文学书等,只用看的就好。很快、很方便、效率高,看完就能获取到最重要的价值。

而那些历经时光沉淀的经典巨著,则最好用读的方式,在声音韵律之间,感受其神韵。

那我们怎么才能把师父传授给我们的经书读好呢?

在《道门通教必用集》中记载:“童子长成,教习音韵。单声诵念,赞助行持……”大意就是通过诵念经文,帮助“行持”。抛开各个宗门教派关于诵经具体的规矩仪程,其最终目的是一样,通过诵经来提升个人修为。

诵经千遍通神、万遍通真,可见诵经有助于个人修行。

图片

窃以为读经有四法:诵读、手读、心读、身读。

诵读

经书呢,不仅要读,更是应该沁入心神的诵读!

对于如何读经,借用理学家朱熹的见解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道家的经典由文言文著成,对于习惯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有点距离。那就更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诵读来加深对古文表达的熟悉感,并慢慢感悟其中的神髓。

手读

除了前面提到诵读之外,手读其实很简单,就是抄和写。抄写比诵读更慢一些,也更辛苦一点。如果说看是一眼看一行,读就是一字发一音,那么抄写则是一笔写一划,更加的费时费力费工夫!

抄经其实就是笨办法。虽然慢,但基础打得扎实。人家一遍已经读完了,可能自己一段都还没抄完。而且为了不抄错,每一个笔画都得全神贯注。抄的时候,还会调动大脑思考其中的含义,可以说,抄经是全身心的沉浸在经文中。

除了抄,还可以写。写出自己对这部经典的理解。结合某些事件对其中的语句、某些思想的感悟,把这些写下来,就是最好的梳理和提炼。只要坚持写感悟,哪怕只有寥寥数语,天长日久自有提升。

图片

心读,其实就是读自己,将自己放到这部经书里面去。以己之心,印祖师之心。

我们现代人不管是读新闻资讯也好、经典巨著也好,习惯性的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总是试图去质疑,去找到其背后的局限性、不完美之处、甚至会挑剔的指出某些落后的、不对的内容。

潜意识的总是把自己放在万能的上帝视角,而忘记对照查看自己的不足。打个最简单的比方:

比如我们现实里看到某人以权谋私,我们会指责他这样做得不对。但当我们自己拥有了权力之后,可能就只恨这个权力不够大了。

比如我们看到别人中了大奖,我们就指责他没有爱心,不去捐款。但当我们自己中了大奖,却恨不得连夜搬家。

作为普通的学者、研究型专业人士带着“放大镜”去读书,作为普通的百姓带着“教鞭”去读书,这都没问题。

但我们是道家弟子。我们读经不看别人,就看自己,把自己放低、放空,只带着一颗心去读。把心放到经文中,去对比去印证,找到自己与经书的差距。把读经当成是读心,每读一遍经就当是给自己的“内在系统”做一次检索和升级。

读经不需要读给外人看,更不需要对其审视评判,读经最终读的都是透过经书看自己的心。我想这才是祖师传下经典的用意,让我们从中思考、感悟,去以经典为模板,去“影印”、“雕琢”自己的内心。

身读,顾名思义,以自身行为来践行这本经书。

我们现代人相较于古人,可能变得更“聪明”了,没有那么容易就去相信。总喜欢以己度人,总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不见得能做到。

当我们知道萨祖每日靠咒枣取七十文度日时,虽然嘴上质疑的是古代真的有那么多枣子么。但心里的潜台词是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啊?

当王灵官在萨祖身后观一十二年无过错时,轻飘飘的觉得萨祖能做到是理所当然,不然他怎么是天师呢?却从来没想过他是因为先做到这些才成为的天师,而不是成为天师以后,他才能做到。

当师父告诉我,只要济物利人、积功累行就能修行有成时,我能信这句话有多久、信多深?嘴上说信,可行动上又能做到什么程度?

所以,当《雷说》里简简单单一句:子当利物济人,积功累行,庶得诸天拥护,魔王保迎,易於成就。诵读时轻轻松松,殊不知以身读时却重于泰山。

图片

读经要:用心果、信心深

读经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需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有志则有追求,有识则明道法恢宏,有恒则能坚持。故我们作为初入道门的修行者需立济物利人之志、求仙证道之志;需有道法广博精深之识、道无处不在可化万物之识;需有水滴石穿、愚公移山之恒。萨祖在《雷说》里说道:“后有学道之士用心果而信心深者,方可依戒传受,同证无上神仙之果。”

师门有法,且广开传授大门。求法之前请先问问自己做到“用心果、信心深”这六个字没,与之差距又有多远?

个人以为在读经的几种方式中,以诵读最容易也最是基础,以身读最难但成就也最大,与君共勉!

文字整理/华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