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附子汤

时间:2024-03-28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56

附子汤,被誉为治疗少阴病的经典名方,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其方由附子、人参、茯苓、白术和白芍5味药组成。

附子汤的出处

附子汤是温阳法的代表方剂之一,首见于汉代的《伤寒论》。原文记载为“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在《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奇效良方》、《医方考》、《医宗金鉴》等医书的抄录中发现,后世医家多在原方上进行加减化裁的运用,但其基础组成未变。

只是在服用方式上,原方记载为水煮去滓温服。但至宋代开始,各本草书籍中记载的附子汤用法多是先将药材全部粉碎后再加水煎煮,亦或是加姜、枣一同煎煮。尤其明代的《奇效良方》中特别记载,附子汤煎煮时要加生姜和盐。

图片

附子汤的方义功效

“附子汤”这一方剂名出自《伤寒论》的《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书中明确指出附子汤用于治疗阳虚寒湿所致的手足寒、背恶寒、身体痛和骨节痛证,属于少阴病。

该方在《金匮要略》的《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中,主治“孕妇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并且该书中还记载了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及甘草附子汤等,用于治疗不同的病症。此后的历代本草医籍中记载的附子汤皆是以附子为主药,其主治功效会因附子的用量,以及方中其它组成药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圣济总录》中记载的附子汤,在原方基础上去掉了茯苓、人参和白芍,增加了桂枝和炙甘草,并且在煎煮时加生姜和大枣,其主治中风、四肢挛急不得屈伸、身体沉重行步艰难、骨节烦疼等;如《太平圣惠方》中,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桂心,主治伤寒下后所致的脾胃虚冷、腹胁胀满等;如《鸡峰普济方》中,在原方基础上用甘草替换人参,主治泄泻不已;如《奇效良方》中,去原方中的白术和白芍,加茴香、山药、炙甘草、干姜,主治恶风多汗、口干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等。

本方以附子命名,意在以温阳补气为主,但并非要重用附子,而在配伍。《伤寒论》中的附子汤原方,以附子为君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以人参、白术、茯苓为臣药,温补元阳、扶正祛邪、健脾除湿;以白芍为佐药,活血通络止痛。全方诸药合用,达到温经助阳、祛寒除湿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有毒,历代本草古籍中记载大多以炮附子入药。因此我们在使用时,以《中国药典》中附子炮制为标准,并且注意用量及煎煮时间。

图片

附子汤的应用

附子汤在古时多用于少阴阳虚寒证、寒湿痹证的治疗。最为有名的加减方剂为桂枝附子汤,以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等正虚内寒所致的病证;大黄附子汤,以大黄、附子、细辛组成,主治腹痛便秘、发热、手足厥逆等寒积之证;

但在近现代,不少医者将此方及其加减方用于心血管疾病、风湿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代谢类疾病以及变应性鼻炎等诸多疾病的治疗。

范围涵盖了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类风湿、痹症、关节炎、十二指肠溃疡、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脓毒症肠胃功能障碍、寒积腹痛、慢性肾衰、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肺栓塞、中风、慢性变应性鼻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阳虚抑郁症、滑胎、盆腔炎、带下病等,以及寒湿内阻类疾病。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