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言,句句千金,道教楹联,字字珠玑!
我们游历道教宫观时,常会驻足于宫观门口,对殿前的楹联仔细品读一番,它一般在道教建筑的显著位置,和牌匾一起组成了建筑的“眼睛”。在内容上,道教楹联寄托着道教思想追求,它们或记述一些神仙故事、道教智慧,或抒写心性、规劝警示,具有独到的艺术境界,值得我们深入品究。
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
扶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
这副楹联讲述的就是善恶之人祭拜产生的不同效果,人们不论是跪拜道家的祖师爷,还是求佛焚香,都是各有所求。但是如果你心存恶念,无论怎么烧香磕头,也没有用。如果做了坏事,早晚还是要遭到报应。只要你的心境和言行光明正大,见到神仙,不去参拜又有何妨?
很多宗教都有“信仰救赎”的说法,认为只要信教,或者礼遇神灵、尊敬宗教人士,可以得到救赎,洗刷罪孽,得到善报。但道教教义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律人,不仅没有信仰可以洗刷罪孽的说法,反而认为入道之后,要更加为自己的恶念、恶行负责。
因为身为信徒,理应要有更加严格的道德自律。对待普通人,道教并不把信教与否当成评判善恶的标准,无论信教与否,信什么教,与本人的善恶都没有关系,与要承担什么样的结果更没有关系。因为“道”只遵循自然规律,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不会因为尊敬和信奉就会有所偏爱,也不会不了解和不认同就产生憎恨。
天雨大,不润无根草;
道法宽,要度有心人。
道教相对其他宗教,非常“高冷”,崇尚“自然而然”,崇尚“无为”,很少主动传教。所以道教认为,天上的雨再大,没有根的草也吸收不了雨露的恩泽。无根草就是没有缘分之人、固执之人、冥顽不灵之人。和这样的人谈经论道,好似对牛弹琴,而那些贤良之人,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的人,才可以进行度化。
道法广大,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但是首先你要有心才能度化,什么是有心?有心包括慈心、正心、诚心、善心、明心、定心.....凡此种种,都是道家认可的有心人。也正因为这种强调“有心、机缘”的传教观念,所以古人才有了“道化贤良”的说法。
在家不孝双父母,
何必灵山见世尊。
道家的修道人并不讲究去世离俗,而是要混俗和光,和光同尘。修道之人,应先学做人,后学道,在学道修行的同时,不忘赡养父母、侍奉家小、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不能动辄就想出离尘世,避世静修。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然后再顾及自己的宗教信仰,扮演好自己的宗教角色。若将角色次序颠倒了,因为宗教信仰而放弃社会责任和担当,那不是正信的道家弟子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这个道理都适用。在家居士必须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那是理所当然之事,自不必多说。即使身居道观、山林的出家人也不能一走了之,也应该承担自己的人生使命和社会职责。
道教的每一处的楹联,都有其特殊的内涵,本文不能一一道尽。当我们仔细品读后,不禁由衷感慨:圣人之言,句句千金,道教楹联,字字珠玑!
文字整理/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