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天的到来,气温也一天天升高,又到了频繁出汗的季节。说到出汗,大部分人会觉得出汗多能排毒,能减肥,但也有人觉得,出汗多是“虚”的表现。中医认为,汗是人体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为津液代谢的产物,《素问·阴阳别论》中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这是传统医学对汗产生机制的最经典的阐述,即汗是由于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肺)达于体表而成。《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有:“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是说夏季气温逐渐升高,肌肤毛孔间隙随之扩张,较平时疏松很多,容易出汗以排除湿热。正常情况下,出汗是人体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通过出汗,可以带走人体多余的热量,有助于体温的调节,及时清除体内的废物,使脏腑经络气血保持平衡,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汗出异常不是好事,如不该汗出时汗出,该汗出时却无汗,或仅身体的某一局部出汗,均属于病理现象,可能提示身体出现某些异常或某些疾病,就需要特别注意了。
一、不同类型出汗
无汗:又称闭汗,是指汗腺减少或机体不产生汗液,身体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无汗的人可能曾患有皮肤病(如银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闭塞,以致无汗。另外,若身体出现寒症,寒凝闭塞毛孔,也会无汗。自汗:即平时容易出汗,活动后更厉害,常伴有精神疲惫、肢体乏力、气短怕风等症状,多是由于阳虚证和气虚证,因阳气亏虚,卫外不固,肌表失于固密所致。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谓之盗汗,常伴有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多因阴虚阳亢而生内热,入睡时卫阳由表入里,加重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肌表又得以固密,因而汗止。冷汗:指畏寒、肢冷而出汗。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证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战汗:即全身战栗后出汗,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黏汗: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热,服用解热退热药后的一种病汗。此种汗表明身体湿热不清,需通腠理,祛湿热,方可痊愈。黄汗:汗色变黄,似黄表纸色,多因大汗后冷水冲浴,寒湿之邪入内,或因寒湿郁结肌肤腠理之间,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导致。焦味汗: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煳焦味或烯煤味。此症状局限于青年男性,多见于手淫过频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者。绝汗:即亡阳、亡阴之汗。亡阳与亡阴均系危重证候,谓之绝汗,又称为脱汗。亡阳之汗,冷汗淋漓,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多系玄府失司而弛张,津液外泄所致。亡阴之汗,汗热而黏,兼面色潮红,手足温,肌肤热,多系阳热迫津外泄所致。
二、不同部位出汗
头汗:以头面部出汗为多,多由肝胃有热及气虚所致。若兼有四肢发冷、气短,多为阳气虚。重病患者若突然额头大汗,则是病危警告。另外,饮酒、进食辛辣热汤,使阳气亢旺,热蒸于头,亦可出现头汗,属生理现象,不可以疾病论之。鼻汗:每当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多为肺气宣萧失常,见于肺虚患者。偏汗:俗称“半身汗”,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汗出常见于健侧,多因风痰、痰瘀、瘀血、风寒等邪阻滞身体一侧经络,气血不能周流所致,多见于中风、风湿或偏瘫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手足心汗:正常人手足心微汗出,为生理现象。若手足心汗出量多,经常两手潮湿和冰冷,则为病理现象,多因脾胃湿蒸,气虚、肾虚所致。劳心汗: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出汗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常见于劳心过度者。臭汗:汗臭如狐臊气味,夏天出汗多时味更浓烈,多是肝脾湿热内蕴,日久熏蒸肌表,就会出汗,且味道臭秽。多见于青、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尤以青春期女性更多见。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谓之阴汗,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或下焦湿热郁蒸所致。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有“十问篇”,后人改成了《十问歌》,其中开头就是“一问寒热二问汗“,可见汗液在中医问诊中的重要性,根据患者出汗的情况,可初步判断疾病的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
文字编辑/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