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四君子——梅的中药用途

时间:2024-06-19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49
梅花,拥有着高洁的品质和傲骨之风,它不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岁寒三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梅花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心头好,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历代文化艺术作品中。

《西京杂记》中有着“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这样的记载,便是始于汉初的赏梅之风。所以梅花最初是被用于欣赏和咏叹的,如果从观赏角度来给梅花的品种分类的话,有三大系五大类之多。本文仅从药用角度入手,对梅花进行探究。

图片

药用梅花的分类
药用梅花分为白梅、红梅和腊梅。入药多用白梅花,主要产于江苏、浙江等地;花冠红色者为红梅花,主要产于四川、湖北等地;腊梅则主要产于江苏、四川、贵州、浙江等地。
白梅:别称绿萼梅、绿梅花。多以花朵入药,其味苦性平,归肝、胃、肺经。具有疏肝解郁、开胃生津、化痰的功效,可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等症。
红梅:也以花朵入药,其味酸性寒,归肝、胃、肺经。具有疏肝和中、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功效,可用于胸肋疼痛、脘腹胀痛、胃纳不佳、梅核气、痰气互结等症。此外,红梅花还有活血的作用,能加快血液循环,增强人体自身造血功能。
腊梅:以花蕾、根、根皮部位入药。花蕾在冬末春初时采收,其味辛性凉,归肺、胃经。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和止咳的功效,可用于暑热头晕、呕吐、气郁胃闷、麻疹、百日咳等症,外用则可治烫伤火伤,以及中耳炎;根和根皮四季可采,其味辛性温,有祛风、解毒、止血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腰肌劳损、风湿关节炎等症。根皮外敷可治疗刀伤出血。
梅之药用
梅可谓是全身都是宝。除却上文说到的花、根、根皮这几个入药部位,另外果实、叶子、梗部、梅核仁,以及梅露都有其药用价值,甚至连梅之芳香,对舒缓紧张情绪和增强脾胃消化也大有助益。
果实:药用的果实有乌梅和白梅两种。将未成熟的青梅采收后炕焙两三天,再焖捂数日,待其成黑色后便是乌梅。其味酸性温,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效,可用于肺气不敛的久咳、肠滑不固的久泻、蛔虫上攻的腹痛等症,是最常被医家使用的梅类药物;青梅经盐渍后即是白梅,也称盐梅、霜梅。其味酸、涩、咸而性平,归肝、肾经,功效与乌梅相似,但是对咽喉部的急慢性炎症、梅核气等症的疗效比乌梅更为显著。
叶子:其味酸而性平,归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涩肠止痢的功效。将其煎成浓汤,可治痢疾;将其焙干,与棕榈皮灰各一份,用黄酒调服,可治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梗部:即梅的带叶枝条。其味酸、涩、苦而性平,归肝、脾、肾经,具有理气安胎的功效,主治妇女习惯性小产。
图片
梅核仁:即梅的种仁。其味酸性平,归心、肝、肺、大肠经,具有祛暑、明目、清热化湿的功效,可用于暑气霍乱、烦热、视物不清等症。使用时可捣碎煎汤,也可入丸剂散剂,亦可外敷。
梅露:即白梅花花蕾的蒸馏液。其味甘性平,归心、肺、肾经,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的功效。可用于小儿的先天胎毒和各种疹毒;以及肺虚引起的燥咳、腰膝酸软、消渴等症。
梅花食疗
古时便有以四时花卉为食材,制成点心或菜肴,此种形式被称为花馔。梅花入馔不仅符合古人风雅的文人内涵,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现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且有效的梅花食疗方法。
梅花茶:将梅花10克和绿茶4克,以沸水冲泡。有理气疏肝、和胃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常用于两胁胃脘胀痛、胸闷不舒、食欲减少等症状。
梅花粥:先将100克大米加清水熬煮,待熟时放入白梅花5朵,再将粥煮至一、二沸即可。每日1有疏肝理气、健脾开胃的作用,适用于慢性咽炎、食纳不佳、消化不良,以及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梅花当归粥:将梅花5克、当归5克水煎后取药汁,再加适量水与50克大米共煮为粥。有疏肝理气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滞导致的脘腹胀痛、烦躁易怒、胃中泛酸等症状。
梅花蒸蛋:现将白梅花5克煎汤取汁,与1个鸡蛋的蛋液混合,加薄盐后大火蒸十分钟,凝固成羹即可。有理气散结的作用,适用于气郁、情志不遂所致的颈部淋巴结核。

文字整理/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