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小科普|冬病夏治

时间:2024-06-2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76

随着夏天的正式到来,各地的气温也逐步攀升,天气炎热是很多人不喜欢夏季的理由,特别是到室外,阳光、热浪,真的是一种煎熬。但一年四季各有其特点,夏日也是传统医学“冬病夏治”的好时间。

那么就来为大家说说“冬病夏治”的那些事。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多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病症,如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痛经等。同时伴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症状,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厚袜子。

“夏治”则是指选择在炎热的夏季,借助夏季阳气旺盛之力和机体内阳气相对充沛的时机,通过中药内服、穴位贴敷、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手段,疏通经络、健脾益肺、温阳补肾、扶正固本,减少“冬病”的发生及减轻“冬病”的病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冬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简单地说,即在夏天阳气最旺之时,顺应天人相应之养生大道,借天之阳而补人体之阳,在治疗疾病上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基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人合一”、“内病外治”的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特别是阳虚者,体弱易病,寒湿更易入侵人体,这也是“冬病”的根源,而一旦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同样,患者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不佳时期”,见效缓慢。夏季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这个时节自然界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也达到一年中最高,用“天之阳”激发“人身之阳”,祛除“体内寒邪”,纠正人体阳气虚弱的状态,获得中医所说的“治病求本”、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冬病夏治”的思想,一为“攻邪学说”,夏日阳旺,为攻体内寒邪、饮邪最佳时期;二为“储阳学说”,春夏为阳,是储蓄体内阳气的佳期,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到冬季时不易被严寒所伤。三为“五行学说”,四时相生,以长夏之土,克冬之寒水,生秋之肺金。

图片

三、哪些人适合夏季治“冬病”

1、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阳虚咳嗽)等;

2、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等;

3、关节痹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他关节痛等;

4、儿科疾病:小儿肺炎、咳嗽、鼻咽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5、妇科疾病:虚寒性痛经、月经失调等;

6、其他阳虚体质的人群(喜喝热水、手脚发冷、舌苔淡白);

四、冬病夏治的方式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伏灸,《医学入门》有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黄针内经》亦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的就是灸法的应用。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2024年的初伏为开始于7月15日,中伏开始于7月25日,末伏开始于8月14日,到8月23日结束,共计40天。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的药物来温阳攻邪。疾病不同,所选取的灸条和穴位也不同,如针对肺脏疾病,道医研究院采用益肺灸,配合祝由医学的肺部符,对肺俞、合谷、外关、曲池穴进行艾灸,可以达到很好的调理效果。

除了最广为人知的三伏灸外,中药内服、穴位贴敷、针灸、拔罐、刮痧也都是传统医学常用的方法,而道医中五行针术的火针,配合时辰,则会有更大的加成调理效果。对于普通人,后背晒晒太阳也是冬病夏治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所谓“体内之寒非一日所成”,根据疾病形成时间的不同,冬病夏治也有治疗期,如有些慢性疾病往往需要2-3年才有明显的效果。

冬病夏治虽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阴虚状态、实热状态就不太适合使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孕妇、3岁以下的小孩也不适合,同时治疗期间,饮食上忌食生冷、油腻等食物。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