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方之真武汤
真武汤,在中药方剂中属于祛湿剂,被收录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方由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组成。
真武汤的出处
本方又名玄武汤,出自东汉《伤寒论》中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书中对于真武汤的记载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以及“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中记载真武汤的用量为“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服法为“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汤立方至今已逾千年,历朝历代记载真武汤的医籍涵盖了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医书、临证各科、医论医案等不同类别,其中明清时期记载的方书最多,可见真武汤在明代与清代流传应用最为广泛。
真武汤的方义功效
本方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症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悸不宁、头晕目眩、身体筋肉瞤动、四肢浮肿疼痛,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等。
在《伤寒论》原著中并未有真武汤的方义,直至金代的《伤寒明理药方论》中首次将真武汤的配伍理论进行了详述。因脾喜燥恶湿,若腹有水气则脾不治。脾欲缓,则食甘以渗水缓脾,故以茯苓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茯苓,故为臣药;《内经》有云“湿淫所胜,佐以酸辛”,芍药味酸、生姜味辛温,故以此二者除湿正气,为佐药;《内经》有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附子味辛而性热,可温经散湿,故以附子为使药。全方合用益脾逐水,有温经散湿的功效。
而现今多秉持以附子为君的理念。附子味辛性热,有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的作用,可以温运水湿,故以附子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可使水邪从小便去,故以此二者为臣药;生姜辛散温通,既可助附子温阳散寒,又能辅助茯苓、白术宣散水湿,故为佐药;而芍药亦为佐药,概因其一可利小便以行水气,二可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三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四可柔肝缓急以止腹痛。诸药合用温脾肾以助阳气,利小便以祛水邪。
真武汤的应用
真武汤有温经散寒的功效,被历代医家广泛运用,其主治病证涵盖了腹痛、下利、四肢沉重、四肢疼痛、筋惕肉瞤、头眩、心悸怔忡、发热等。
也有医家对真武汤的主治范围有所发挥。如《医学实在易》中记载“治少阴呕逆,腹痛溺短,及治一切水症”,又如《喉科金钥全书》中提出“治元阳内虚,寒邪外触之白喉”。
总之,真武汤的应用在后世虽有扩展,但究其病机总属阳虚水泛。
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真武汤主要被用于循环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心绞痛、扩张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泌尿系统疾病,如慢性肾衰竭、狼疮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慢性肾性水肿、肾源性腹水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硬化腹水、慢性结肠炎、顽固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眠症、帕金森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除此外,真武汤还对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梅尼埃症、前列腺增生等病症有显著疗效。
文字/华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