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立秋:凉风至,寒蝉鸣

时间:2024-08-07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97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言:“秋,禾谷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是秋季开始的标志,秋高气爽,月明风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标志着万物从繁茂生长,趋向萧瑟成熟,阳气渐少,阴气渐长,虽则立秋,但尚未出暑。初秋,盛夏的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古语说的“热在三伏”,“秋后一伏”,说的是立秋之后,仍还有一伏酷热天气,俗称“秋老虎”。立秋后虽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因此有“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

图片

一、节气三候

立秋节气有三候:分别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立秋后,偏北风逐渐增多,偏南风逐渐减少,天空徐徐吹来凄清的凉风,代替了夏季的热风。

二候白露生:立秋后,白天强烈的日照与夜晚的凉风,形成的昼夜温差,使清晨的大地上产生雾气。室外的花草上,凝结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天气逐渐凉爽,万物随天气变化而成熟,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仿佛在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终于要过去了。

二、节气习俗

摸秋——立秋之夜,古时有“摸秋”的风俗。这天夜里没有小孩子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瓜地里或菜地中,暗中摸索摘取瓜豆。因为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蛾眉豆”。按照传统风俗,立秋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是不会责怪的,即使发现了,也装作没有看到,甚至暗中帮忙“摸秋”“逃跑”。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时期仍流传在民间。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古代五谷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诸神报谢,感谢上天的恩赐,带来了一年好收成,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并且在家中准备美食,款待宾客。宋代有食糕、饮酒、妇女回娘家的习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合并。而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拜魁星

传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爷的生日。民间称“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因此多数读书人在七夕这天祭拜魁星爷,乞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金榜题名。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称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晒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晒秋则是收获后的一种处理方式。在南方一些地区,立秋这天家家都会将采收的农作物如粮食、水果、蔬菜等挂晒,晒得东西越多意味着收成越棒,以表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此外,古人没有冰箱,食物难以保存,晒秋也可将粮食、蔬菜等风干保存,以更好的食用。

啃秋:

立秋吃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除了保健之外,啃秋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咬住秋天,表示对丰收的期待和喜悦。

图片

三、节气养生

金风送爽,酷暑渐消,“立秋”在气候上虽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但至少是从暑热天气中走出来了,气温将逐渐转凉,人们经过一个夏天的暑热熏蒸,身体需要恢复,此时做好养生,可以祛病延年。

起居须知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时节在养生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早起。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大过。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00~10:00入睡,早晨5:00~6:00起床比较合适。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异常。此节气中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

节令衣着

自古以来民间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这里所说的“秋冻”,意思是说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刻增衣添棉,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秋冻虽然提倡“秋不忙添衣”,但这要看情况灵活掌握。“秋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是指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秋冻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物的速度,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滋补原则

立秋时节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增酸。中医认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辛味与肺相应,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若食辛太多很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损伤肝脏。根据中医营养学的这一原则,立秋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每天早晨吃粥。如古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

《立秋》

宋·方岳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