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仅是乞巧节,也是道德腊日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始于汉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关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七月七日夜女子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所以七夕节有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相传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所以七夕节也是情人节,寓意着美好的爱情。
其实七夕在道教文化里也是一个宗教节日——道德腊日。道德腊日是道教“三元五腊”之一。所谓三元,据道经《赤松子章历卷二》记载:三元日,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三元日分别对应的民俗节日就是元宵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同时,三元日又为道教神真三官大帝的圣诞。
三官大帝信仰是历史悠久的神仙信仰之一,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东汉时,祖天师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之一。
其中,正月十五上元日为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圣诞,天官赐福,发展为如今元宵节的众多喜庆习俗;七月十五日为中元二品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圣诞,民间又称中元节、七月半等,也因地官所管辖为地府,这一天便以考校鬼众、地官赦罪为主,民间也于此时普遍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是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解厄之辰,在这一天,信众多祈求水官排忧解难,并作为礼谢太岁星君之“谢太岁”日。
道教据古代“腊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创五腊日,至今为道教所奉行。此五腊日为道教之重要节日,届时要按传统设醮祭天,祭祀先祖,以求福寿。
五腊日,在《赤松子章历卷二》中也同样有记载:正月一日为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益添年命。
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
七月七日为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
十月一日为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料、官爵、算尽、疾病轻重。其日可谢罪、请添算寿、祭祀先亡、沐浴玄祖。
十二月八日为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降注三万六千神气,其日可谢罪、求延年益寿。
在五腊日中,地腊日五月五又为端午节,传说张天师在这一天斩五邪,道德腊七月七便是即将到来的民间传统七夕节,十月初一又称寒衣节,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佳节,时逢这些腊日或者传统节日时,道教宫观和民间习俗中都会举办相应的法事科仪或者祭祀活动。
综上所述,道教“三元五腊”既是道教神仙圣诞和传统节日,也可以看做是道教神灵考校信众,降福人间,陟罚臧否的好时机。
文字整理/华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