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自然界水循环与人体水液运化

时间:2024-08-1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11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本原于一气,相合相应,是中国人的顶层思维,亦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上有多种形态,不停地循环在天地之间,滋养着万物生长。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在身体内也有一套似于自然界水循环的机制——“水液运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

图片

水的三种形态

水在自然界有气、液、固三种形态。肉眼常见的便是江河湖海里的液态水,还有液态水滴组成的雨、云等。气态水主要指水蒸气,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固态水有冰、雪以及云中的部分冰晶等。

水的三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热量与水的形态变化有密切关系,如液态水吸热会变为气态,放热会变为固态;气态水放热可以变为液态或者固态等。

自然界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通过流动和形态变换,在自然界不停地循环,其中,蒸发、降水和径流是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

蒸发,一般指地表的液态水转化成为气态水,然后分散到大气中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水源和热量。随着水蒸气不断上升,在温度、气压等条件影响下会形成水滴,凝聚成云,随着大气飘散到各地。

降水是云中水滴的重力超出大气的浮力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降水形成的条件主要有水汽及气块的抬升和冷却,而地形等因素会影响气块的抬升和冷却。

径流一般指降水在重力作用从高到低流动的水流。降水后,一部分水滋养植被生长,还有一部分水通过径流汇入江河,流归大海。径流可以保证水资源的循环和平衡,主要受降水、地貌、植被等因素影响。

图片

人体水液运化

《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入胃中,首先在胃的作用下将水化为精气,然后输送到脾,《灵枢》言:“中焦如沤”;脾气将由胃而来的精气散至肺,《灵枢》言:“上焦如雾”;肺为五脏之天,经穴中唯一以“云”命名的穴位乃肺经云门穴,云带着水汽沿着一定的轨迹飘荡到各地,肺也推动体内水气运送到身体各处,最后下输到膀胱,排出体外,《灵枢》言:“下焦如渎”。

以上我们看出,与水液运化有关的脏腑有胃、脾、肺、膀胱。同时,《灵枢》言:“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素问》还言:“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术数讲戊癸合化火,胃为戊土,肾为癸水,所以,三焦和肾在水液运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胃为水谷之海,其作用犹如海水之蒸发;脾为后天之本,脾阳有升发之效,犹如热量加速水汽上升;肺如云雨,散布水气至身体各处;三焦如水道,降水通过水道汇至膀胱;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脾阳之根,三焦属肾,肾合膀胱,上连肺,管胃之开阖,所以说“肾主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流动的水才具有生命力,水若停止流动,会逐渐腐败发臭,直至干涸。《素问》言:“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水液运化正常,则会散精于五脏,再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身体就正常运行。

若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就会不畅,进而产生系列病证。例如,脾失健运,可致水湿;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可致痰饮;三焦水道不利,也会导致水液停聚等等。

自然界水循环有蒸发、降水、径流,有干旱,有洪涝等;人体水液运化有散精、宣发肃降、水道,有阴液亏虚,有湿气等;两者有很好的对应性。天人合一,人与万物并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