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小科普 | 炎炎夏日,为何你还“寒气逼人”?
立秋节气已过,全国已正式进入秋季,但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受高温的所笼罩,让人感受到夏日的炎热。然而有趣的是,尽管现在的气候仍炙热如夏,但人们却鲜少出现火证、阴虚证等热性症状,反而更多的是阳虚证,表现为怕冷、体能下降等症状。在炎炎夏日里却“寒气逼人”,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阳气不足已成为现代人普通存在的问题,而寒湿是造成阳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1.阳气不足的通病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阳气”的相关论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称人体中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世上万物生长皆靠太阳;人若是没有了阳气,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停止,生命就会结束。人正是依靠着这股阳气的推动和温煦、蒸腾与生发功能,才得以让体内的血液流通和运行全身,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正所谓“阳气在人在,阳气无人亡”。如今越来越多的阳虚证,跟现在不良饮食习惯和不合时宜的起居条件有很大关联,以致阳气不足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
2.空调带来的“寒湿”
不可否认,空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舒适,然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往往被忽略。过低的温度直接导致室内寒气过重,湿寒入侵从而伤及人的阳气,降低人的免疫机能,最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如引发鼻炎、哮喘。传统中医提倡“春夏养阳”,夏天开空调与养生原则背道而驰,夏季适量出汗能够使阳气外扩到身体表面,将津液输送给肌肤,从而保持机体内的阴阳平衡。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首先会导致皮肤毛孔开闭功能失常,引起体内气血循环不畅,从而引发消化功能异常,头颈、腰腹、四肢关节疼痛等病症。若是女性遭受反复的寒冷刺激,还会影响到子宫和卵巢的功能,出现月经失调、痛经等。
除了空调带来的影响外,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造成了现在人身体的寒湿过重,如过量食用冰镇饮料、过食寒性海鲜,影响到脾胃脏腑的功能,导致自身祛除寒湿的能力降低。
3.寒湿侵入的症状
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身体疼痛之人,定是体内经络筋脉气血运行不通。寒湿最大的特点就是凝滞,即不畅通,它会造成气血凝滞不通,以致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和痉挛,造成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影响阳气与血液的传导、循环和运行。进而身体出现局部或全身的疼痛、关节肌肉血管拘急等疾病;传统中医将身体的各种疼痛称之为“痹证”,如被称之为“胸痹”的心绞痛和被称为“痛痹”的关节肌肉疼痛,都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加剧。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源于痹证的病因——寒、湿等病邪相互交织,从而造成经络阻滞、气血不通,引发局部气血淤阻。这些病皆属阴证,因此具有遇冷则痛,得温痛减,喜温暖、
畏寒冷的特点,若“痛”用热水敷后更疼,则不属于寒湿引起,需要辨证分析。根据寒湿侵入人体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五级:
一级寒湿在表,症状为:皮肤瘙痒,长湿疹,易过敏;二级寒湿在肌肉,症状为: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关节酸困;三级寒湿在骨骼,症状为:如肩周炎,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腰痛等等;四级寒湿在脏腑,症状为:如女性月经不调,痛经。脾胃虚寒等等;五级寒湿,则极易发生肿瘤。
4.如何预防和祛除寒湿?
Ø在空调室内,若身体感受到寒冷,及时增添必要的衣物,如披肩、轻薄防晒衣等。若从室外回空调室内,及时擦干身上的汗,且不可直吹空调,避免寒气随开阖的毛孔侵入身体。
Ø适当出汗可以祛寒。不管是运动后出汗,吃了温热食物而出汗,还是泡脚后微微发汗,都可以达到祛寒湿的效果。
Ø常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可以祛寒湿。由于地理气候的不同,各地区都有适合当地的祛寒饮食习惯。如北方喜欢吃葱、姜、蒜、辣椒、羊肉这些温热、高热量的食物排寒;四川人喜欢麻辣;贵州人喜欢酸辣;湖南人喜欢炸辣;还有的人喜欢喝祛寒的药酒等。虽然各有不同,作用都是祛寒、祛湿、保暖。
Ø热疗是自然、有效的祛寒湿方法之一。最简单的就是用热水袋,或加热后的盐热敷;在三伏天,可采用艾条驱寒湿,如艾灸足三里、中脘、神阙、命门等穴;
Ø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自身能量强大,也就能抵御外来寒湿的侵袭,对于普通人,可以自学八段锦、太极拳等,而对道医弟子或学员来说,则需勤练功法。
文字整理/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