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九种体质辨识与养生方法(上)
《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医学典籍,曾依据阴阳、五行、藏象等理论,对人的体质进行过多种形式分类。
《灵枢·通天》中,“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不等。”依据阴阳理论,将人体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和平这五种,且逐一阐述五态人性格、行为习惯,以及阴阳偏颇之人的调养治疗方式,指出阴阳和平才是正常态。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又有,“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形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依据五行五色,将人体质分成二十五种,涉及身体机能、性格、外貌、心理状态、易病变脏腑等等。内经其他章节还有更细致的关于肥瘦、刚柔、勇怯等方式的划分。即使以现代标准来看,这些分类方式,依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指导意义。
体质的概念
体质即是机体素质,又称禀赋,指人体受到先天、后天多种因素影响,逐渐形成的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影响体质因素众多,包含先天秉承遗传,大自然、家庭、学校、工作、社交等生存环境,性别年龄、重大事件,重大疾病等等。体质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在各自的体质背景下,机体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对于疾病产生发展具有倾向性。
现代中医学在古典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体质进行过深入研究。中华中药药学会在2009年颁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是我国首部指导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该文件将中医体质分为九类: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本文将分成上下两篇,简单介绍这九种体质的特征、患病倾向、养生方法等。
一、平和质
总体特征:平和体质是正常体质,接近于内经五态之一的“阴阳和平”之态。这类人大多体型适中,面色唇色红润,眼睛有神,发质良好有光泽。精力十足,不易疲劳,睡眠佳。耐寒受热,胃口好不挑食,大小便正常。属于典型的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心理特征:性格开朗随和,心安无所惧,自然、社会适应能力教强。
患病倾向:不爱得病,恢复力比较强。但年龄越大,平和质的人越少。
养生指南:顺应自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即可。多吃五谷杂粮以及蔬菜瓜果,保持营养均衡,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劳逸结合,工作生活尽量保持劳而不倦的程度。保持随和开朗乐观的心态,与人为善。
二、气虚质
总体特征:气虚质的人多肌肉松软,面色暗淡发黄或者发白,眼光少神,唇色泛白,舌边有齿痕;呼吸短促,说话声音低怯语速较慢,容易头晕健忘,经常干点活就感到疲乏无力;免疫力差,不耐受风寒暑湿邪,易患病且病程较长容易反复。成因多是先天本弱、后天营养不足,或大病后气血津液不足,或年老体弱。一般脾虚、肺气虚。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胆小,情绪不稳定,不爱冒险。
患病倾向:容易感冒、内脏下垂(尤其是胃)、过劳肥等病,康复缓慢。
养生指南:重点在健脾补胃益中。日常生活规律,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选择合适的不激烈的运动,持之以恒,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剑等等。食物选择上,尽量多吃性平偏温、归脾胃肺经的食物,如糯米、小米,豆浆、豆皮,山药、银耳、大枣、桂圆、龙眼、板栗,牛羊肉、鸡肉、鲢鱼、扇贝,冰糖、蜂蜜等;少吃耗气食物,如白萝卜、兔子肉、槟榔等;宜饮红茶;酌情选用参类,或其他健脾益气的补品药食,如医圣道医益中茶、益元茶。可以艾灸足三里、气海、膻中、关元等穴位。多多欣赏自然风景,听一听舒缓欢快轻松的音乐,看一看非暗黑系的艺术作品,喂养一些花鸟鱼虫,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少思少虑。
三、阳虚质
总体特征:阳虚质与气虚质较为接近,都属于虚性体质。阳虚质的人肌肉不结实,最典型的特征是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且精神不振,爱睡觉;夏季高温耐受,不爱吹空调;冬季难熬。喜欢吃热食喝热饮,吃凉食喝凉水容易不舒服,甚至腹泻。大便稀溏,易五更泻。成因若是先天不足,则是肾阳虚。若在后天,多为脾阳虚,大约大病阳亏,或年老阳衰,或滥用抗生素等。
心理特征:性格沉静内向,喜欢安静。
患病倾向:多为寒证,如痰饮、腹泻、阳痿、宫冷不孕、风湿性关节炎等症。
养生指南:重在补阳、防寒保暖。居住环境朝阳避风,多晒太阳,多泡脚。夏天不宜过度运动,防止大汗亡阳;冬天活动尽量在阳光充足的时候。保持适量运动,可散步、太极等,升发阳气。宜吃性温热的,归于肾经、脾经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鹿肉、鸡鸽、海参等,辅料多添加葱姜蒜、花椒、胡椒之类,蔬菜类有韭菜、山药、茼蒿等,零食多吃桂圆、荔枝、板栗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生藕片、西瓜等。不宜喝绿茶白茶,可以喝红茶,或者补阳益气的养生茶,简单如生姜红糖饮,也可选医圣道医益阳、益中、固本茶。可艾灸关元、命门、大椎、内关、中脘等穴位。休息消遣时,听一听豪迈高昂的音乐,跟着唱几首凤凰传奇的歌,防止伤春悲秋,向乐观积极靠拢。
四、阴虚质
总特特征:阴虚质的人尤其怕热,大多形体瘦长,手心脚心易发热,面颊潮红,脸颊烘热,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咽喉痛,眼睛干涩疼痛,舌红少苔,大便秘结。成因除了先天不足外,还有过度劳倦损耗阴液、纵欲耗精,或过食辛燥、热病伤阴、补阳过度等。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脾气不好。
患病倾向:易虚劳、便秘、失精、消渴。
养生指南:平心静气,清补滋阴。避免过度劳累,不熬夜、不纵欲。以柔和的运动为主,动静结合,控制出汗量防止损耗,及时补充水分。居室环境宜安静。饮食宜清补不宜温热,山药、莲子、百合、银耳、藕、绿豆、冬瓜、茼蒿、菠菜、鸭、鱼类、贝类、薏仁等,还有雪梨、石榴、柠檬、苹果、梨等水果,常见的温热食物不宜多吃外,尽量不喝酒、咖啡等,推荐医圣道医益阴茶。可按摩太溪、三阴交、涌泉穴,艾灸血海、曲池、曲泽。性情宜戒骄戒躁,精神内守,少参加竞争性娱乐活动,少看揪心的比赛,多听舒缓类的纯音乐。
本篇暂且先介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这四种体质,在下一篇中继续介绍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这五种体质。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