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相通:浅谈五行学说的“中土五行”模式(上篇)
五行学说是易学和医学里的基础理论,该学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五行分布模式:一种是生克五行模式,另一种是中土五行模式。
生克五行模式即是我们常说的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等五行生克制化以及胜复乘侮、母子相及等理论,与四时相配则以春为木,夏为火,长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循环运转,而中土五行模式略有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
中土五行与河图、四时五方
中土五行模式,土行居中央,木、火、金、水四行位于四方,是以土为中心的土控四行的模式。夏商时期便有“中央控四方”的思想,古称王朝的中央为“中国”,其它则称“方国”。中土五行模式来源于河图,河图蕴含着阴阳五行、四时方位之理。
河图以白点为阳、为天,以黑点为阴、为地,其图象结构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尚书·洪范》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一、二、三、四、五为五行生数,生数加土数五便为成数,如1+5=6,一为水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国语》曰:“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杂者,合也。
河图五行与四时、方位的对应关系为:水居下,位北方,应冬季;火居上,位南方,应夏季;木居左,位东方,应春季;金居右,位西方,应秋季;土居中,主四时。在中土五行模式里,东南西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相配,而中宫之位不限于一时,其统辖四方协调四时,木、火、金、水在土的控制下循环运转。
中土五行与天干、地支
五行是阴阳变化的五种状态,在河图里每一行都由黑白两点组成,五行的阴阳组合可以用十天干来表示,从甲乙到壬癸,每两个为一组,如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天干的排序是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顺序,天干的方位按照中土五行的思想戊己在中央,其它分布四方,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持有法宝“中央戊己杏黄旗”。
地支有十二个,其五行分配也蕴含着“土控四方”的思想。十二地支可以表示十二月,每三个一组表示四季的三个月,春三月为寅、卯、辰;夏三月为巳、午、未;秋三月为申、酉、戌;冬三月为亥、子、丑。其中,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辰、未、戌、丑则为土,土位于季末,体现了其调控四时转换的作用。
中土五行与五脏
中土五行模式应用于中医学理论首先要与五脏相配,《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祭先脾;孟夏之月……祭先肺;中央土,其日戊己……祭先心;孟秋之月……祭先肝;孟冬之月……祭先肾。”以上规则是按照人身五脏实体配属四时五方,心在中央,肺在上,脾在左,肝在右,肾在下,此规则未应用于中医学。
传统医学中五脏与五行的关系是按照五脏之气与五行特性来配对的,五脏之气可以理解为五脏的功用,如肝主升发,肺主宣降,脾化水谷等,五行特性即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其配属关系为:肝为木,在左;肺为金,在右;心为火,在上;肾为水,在下;脾为土,居中央。
中医学里,又称脾土为后天之本,脾为中土的模式在《黄帝内经》中多有体现,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中土五行”模式强调了中土的核心作用,“土”居五行中央,化生万物,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后世医家黄元御还提出了“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之说。中土五行模式里的气机变化更有深意,我们下篇再聊。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