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十二辟卦,识阴阳消长
十二辟卦,又称十二消息卦,是易学中的重要学说,古人用其代表十二月、十二辰等。十二辟卦隐含阴阳消长的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
卦的构成
乾、坎、艮、震等三爻组成的八个卦称作八单卦、八经卦。易经六十四卦是由八个单卦两两组合而成,每卦有六爻,最下方的爻称为“初爻”,自下向上分别为“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和“上爻”,下三爻又称“内卦”、“下卦”,上三爻又称“外卦”、“上卦”。
以“谦”卦为例,上三爻为坤卦,为地;下三爻为艮卦,为山;谦卦又称“地山谦”。初、二、四、五、上爻为两短横,为阴;三爻为一长横,为阳。
乾卦六爻皆为阳,坤卦六爻皆为阴,古人认为十二辟卦是由乾、坤两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阴爻去而阳爻来称为“息”;阳爻去而阴爻来则称为“消”。
六息卦
以下六卦阳气增长,为息卦。
复卦
坤上震下,地雷复。从卦形上看,此卦由坤卦初爻阴变阳而来,又称一阳息阴,阴盛至极后,阳气萌生。代表子月(农历十一月)、子时,月中有大雪、冬至两个节气。古人常说“一阳来复”“子时一阳生”即是此卦之象。
临卦
坤上兑下,地泽临。二爻由阴变阳,阳气渐长,《彖传》曰:“临,刚浸而长”。代表丑月(十二月)、丑时,月中有小寒、大寒两个节气。
泰卦
坤上乾下,地天泰。下三爻皆为阳爻,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古语云:三阳开泰。《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代表寅月(一月)、寅时,月中有立春、雨水两节气。
大壮卦
震上乾下,雷天大壮。初爻到四爻皆为阳,代表卯月(农历二月)、卯时,月中有惊蛰、春分二节气。 阳气从内卦发展到外卦,惊蛰前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人也在卯时(5:00~7:00)逐渐苏醒。
夬卦
兑上乾下,泽天夬。五阳在下,一阴在上,《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阳不断壮大,终将战胜阴。代表辰月(农历三月)、辰时,月中有清明、谷雨两个节气,泽在天上,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
乾卦
乾上乾下,乾为天。乾为纯阳卦,阳气升入高点,但物极必反,阳极阴生,《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代表巳月(农历四月)、巳时,月中有立夏、小满二节气。
六消卦
以下六卦阳气消退,为消卦。
姤卦
乾上巽下,天风姤。代表午月(农历五月)、午时,月中有芒种、夏至两节气。乾卦初爻阳变阴,一阴消阳是为姤卦,古人云:夏至一阴生,午时一阴生。
遁卦
乾上艮下,天山遁。代表未月(六月)、未时,月中有小暑、大暑二节气。此卦二阴生,内阴外阳,虽然天气炎热,但易少吃冰冷食物。
否卦
乾上坤下,天地否。代表申月(农历七月)、申时,月中有立秋、处暑两节气。内卦为阴,外卦为阳,三阴三阳,阴阳不通,天地不交,秋天已来,炎热即将退去。
观卦
巽上坤下,风地观。代表未月(农历八月)、未时,月中有白露、秋分二节气。初爻到四爻皆为阴,阴气发展到外卦,阳气退,天气转凉。
剥卦
艮上坤下,山地剥。代表戌月(农历九月)、戌时,月中有寒露、霜降两节气。五爻为阴,只剩一丝阳气,万物凋冷,气候即将从凉爽转为寒冷。
坤卦
坤上坤下,坤为地。代表亥月(农历十月)、亥时,月中有立冬、小雪两节气。坤为纯阴之卦,阳完全退去,开始进入冬季气候。
中医讲天人相应,十二辟卦体现了阴阳消长的法则,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节气与时令规律,还用以说明人体气血、经络的阴阳变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对养生与治疗有指导意义。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