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物理视角解释《道德经》中的“有无”之说

时间:2024-10-03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386

在《物理视角下的中医阴阳》一文中,我们曾用一些比较简单的物理知识来类比解释过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本文继续试以物理知识来类比理解《道德经》中的“有无”观点。鉴于化学是物理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的分支,我们就不详细划分物理与化学,暂时统一以“物理”这个学科名词来代表。

《道德经》开篇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些版本断句略有不同,譬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河上公注解:“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还有一种断句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个人认为,此种断句方式更加强调了“无”和“有”的概念,但总归都是在说,“无”是混沌,是虚无,即先天状态;“有”是实有的状态,是可观察的现象,也即后天状态。

图片

绝大多数人所能理解的“有无”,大体局限于是否可见、是否可测量分析的分界线上了,颇受限于各自眼界、认知、六识感知。在物理学中,普遍共识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分子,是物质能独立存在、并保持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单位。分子(元素)由原子结合而成,原子由原子核与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占据其原子超过99%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大小,取决于绕着运动的电子离原子核的平均距离,一般原子大小是原子核的10万多倍。举一个直观的宏观体系来例证,譬如太阳占据了太阳系99.85%的质量,其他星体绕太阳运动,太阳系是太阳大小的差不多680万倍。在极细微处,原子核电子等是“有”,原子内其余空间是“无”;在极宏大处,太阳系内运行的天体是“有”,剩余无边无际的空间是“无”。这就与上一小节中“无”是虚无,“有”是实有相呼应了。

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譬如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是细胞分裂,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无丝分裂,都可以很好的类比一生二,二生三,直至万物生生不息。而“道生一”,是解释从“无”到“有”的过程。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从“一”中来,“一”从“无”中来。老子的“无”是空无一物吗?那就无法解释怎么才能“有”了。《道德经》第十四章,这样描述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复归于无物。”“道”无声无色无形,复归于“无”,但又确确实实存在,只不过“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所以老子的“无”不是完全没有,只是看不见摸不着而已。譬如一切新的生命,受精之前,都是“无”,但创造新生命的基础,皆已存在。就我们人类而言,都是由粒子组成碳、氢、氮、氧这些元素,再组成细胞、器官等等。西医学告诉我们,人体每隔7-15年,全部细胞更新替换一遍,但物理学告诉我们,我们体内的粒子并非新生,而是早已存于世间亿万年之久,氢元素源于宇宙大爆炸,碳、氮、氧元素是恒星燃烧的产物,还有一些微量元素由超新星爆发产生,人体所谓的细胞更新,是一批又一批的粒子不断来来去去进行更替罢了。恰如老子所言,一切的“有”生于“无”。

图片

当然,到这里还不能佐证“复归于无物”。咱们可能需要在原子的基础上,再深入细分一次。上文写到,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原子核再分,就是质子与中子,它们由夸克、胶子等组成,但是夸克、胶子这些只占总质量的百分之几,那原子的质量由什么组成呢?答案是:能量。原子绝大部分的质量源于夸克的动能、胶子的结合能。回归到宏观物体,譬如人体,也是由无数粒子(原子、夸克、胶子等都可以称为粒子)构成的,换而言之,100斤的人可以简化为几斤重的夸克,九十几斤的能量,就是几斤的“有”,九十几斤的“无”了。

前文我们说过,“有”是后天的状态表现,“无”是先天的状态表现,由以上物理学分析,似乎能够佐证道教丹道修行理论。道教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气,气又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无形无相,蕴含阴阳,存在于宇宙虚空之中;先天之气先转化为后天之气,尔后聚合而成世间万物,也即是说,一切有形之物均为后天之气所化。

丹道修行通常按照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的步骤进行,这个过程就是将由后天之气构成的形体(有)转化为由先天之气构成的形体(无)所过程,故而萨守坚祖师《雷说》有云:“精气为物,敛之不盈一握,道之体也。游魂为变,散而可弥六合,道之用也。”如果按照物理学观点解读,丹道修行的实质是将体内低能粒子不断替换为高能粒子。当丹道大成时,在元神的掌控下,粒子之间的间隙可以自由转换,人也就可以任意转化形体。当去掉粒子间隙,能够“不盈一握”,直至缩小如一粒微尘,质量与能量却没有损耗;也可以与之相反,不断拓宽粒子间隙,达到“可弥六合”。

这个过程,宇宙已经给过示范,太阳就是不断缩小而成的高能量体,黑洞更是引力巨大,而银河系却在不断扩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此看来,人通过修行逆返先天,达到无形无相、变化无穷的境界,也并非不可实现。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