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青囊、悬壶……扒一扒古代中医各种代称美名
东汉班固《汉书》里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不过这里的中医,指的是水平中等的医生,显然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中医的意义。真正接近现代名词释义的中医,还得将时间拉回到清末。
中医被正式冠以“中医”之名到今天,从其历史沿革算起,至今不满200年。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又是如何被广泛传播使用的呢?
明清以来,西学东渐以后,西方医学也随着传教士们流入中国。为了区别于西方医学,我国传统医学以及从医者,渐渐被称为“中医”。如: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在《中西汇通精益》里提及:“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这句话就明确的用中医一词来指代传统医学的医者了。
在民国时期,西医也被称为“洋医”,“新医”,起名方式多少与“洋货”类似。但与洋货相对应称呼的是“国货”啊,那“洋医”是不是应该对应“国医”呢?可惜当时社会整体不自信了,将中医称为“旧医”,对应了西医的“新医”叫法。而且因为中医缺乏支持,话语权越来越弱。
直到1936年,在中医界人士各种奔走呼吁下,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算是从政府行为上明确了称呼。就这样,中医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渐渐传播开来,沿用至今。
那两百年之前,上古至清中期,中医有哪些称呼?
岐黄、岐黄之术
岐黄这个词,妥妥的必须榜首。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内容形式是黄帝向歧伯请教关于医学疑问的对话记录。“岐”取自歧伯,“黄”取自黄帝,于是医术被称为“岐黄之术”,也简称岐黄。《黄帝内经》这一部围绕生命健康的百科全书,其在中医学的统治地位几千年来始终稳如泰山。天师府道医研究院为方便传播传统医易文化,创办“龙虎山岐黄普济培训学校”,用“岐黄普济”一词向先贤祖师致敬。
坐堂、青囊、杏林
这几个跟中医有关的别名,值得放在一起介绍。它们源于被历史并称的三位大名医:建安三神医!他们是:张仲景、华佗、董奉。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追崇修道,想为民众解除疾病痛苦。但是也为了满足父辈的期望,通过“举孝廉”走上仕途。他在任职长沙太守期间,仍然坚持用自己的医术帮助百姓。作为太守,张仲景不便走街串巷,百姓也不好请他出诊。为了方便百姓,于是张仲景想了个办法,每月初一、十五不办公务,就坐在衙门大堂上为百姓看诊。于是就有了“坐堂医”的说法。后世多将坐在中药店里行医的医生称为“坐堂医”、“坐堂大夫”等。中药店起名,也多称“堂”,譬如同仁堂、同济堂等等。
青囊原为古代放书的深色布袋子,方便随身携带,多是装医书、风水书等。据说,华佗被杀前关在狱中,有一位吴姓狱卒对华佗十分关照,每天好酒好菜的端给华佗。华佗为感谢他的照顾,临死前告诉这位恩人,在哪里哪里有我的毕生所学,装在一青囊中,你可以取回来,这些医书可以救人。狱卒果然找到了,藏在家中。华佗死后,狱卒辞职回家,向妻子索要医书,结果医书已经被妻子烧了,说你看华佗倒是有神术,结果不还是被砍头,不如我烧了,也免了你的后患。但是后世医家因崇拜华佗,渐渐将青囊作为医书、医术的代称。刘禹锡曾写诗“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也有一些医家借此给医书命名,如唐代杨松筠的《青囊奥语》、明代罗必炜的《青囊药性赋》等。
杏林春暖,语出《太平广记》,后世一般用杏林春意盎然,来赞扬医术高明。这个典故与董奉有关。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当官不久就不自在,归隐乡里。他在家乡后山中,一边练功,一边行医。董奉治病一般不要钱,重症患者好了,在这个山头种五颗杏树就行,轻症则只种一颗。几年之后,不想竟有杏树万株,蔚然成林。据传,如今江西九江董奉当年行医的地方,仍然有杏林存世。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称中医为“杏林”。
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的典故,多少有一些神话色彩。《后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小官员,负责管理市场工作。在他管理的市场里,常常看到一个老者挂着一只壶卖药。等到闭市了,老者就跳到壶里去。费长房很好奇,于是带着酒肉去拜访老者,老者猜到他的来意,让他明天闭市后再来。费长房第二日如约而来,老者带着他一起跳入壶中。壶中别有洞天啊,楼阁装修得富丽堂皇,美酒佳肴应有尽有,取之不竭。老者说,我是神仙,因为一些事受责罚,现在事情结束了,要回去了,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走?不愿意的话,这里有些酒,咱们喝了就当告别。费长房思考后决定跟随老者入山求道,学会了治病的本领。出山后,学习师父的样子,挂着个葫芦,葫芦里装着药,治病救人。葫芦装药的习惯也被游医们代代相传。后来人将行医治病为美誉为“悬壶济世”,至今还有一些药店、中医诊所还会悬挂葫芦,时时提醒自己济世之心。
橘井泉香
橘井泉香,是常常与杏林春暖并用的一个成语。本号曾有专文讲述过这个典故以及后续影响力,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相传西汉文帝时有一人苏耽,医术精湛、为人治病不收报酬。苏耽因德行昭著得以位列仙班。苏耽在辞别母亲时告知她,天下将流行瘟疫,家中庭院里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患者吃下橘叶、喝下井水就能治愈了。瘟疫爆发后,前来求取井水、橘叶的人很多,都被治愈了。于是医学史上就有了“橘井泉香”的典故,后代有许多橘井的诗句,例如李时珍曾有诗曰“橘井泉里龙问病,杏林山下虎求丹”。
以上这些,不足也全部涵盖中医的所有代称。近年来,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医医生有了明确的称号,有官方认证的“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也有民间推崇的“大国医者”,可见中医正在越来越多的走向复兴之路,其中也伴随着国家发展,民族自信。
最后,用《大医精诚》中一段话共同勉励所有医者: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文字整理/华迅